这一次攻破延安,刘宣已经决定设立各种官制。免得麾下的文武将校看起来有些乱哄哄的,他最先裁撤后备营,将后备营的人马编入野战部队,然后将后备营的牌子改为训练司,以李昭云为司长,虎士哨的哨官郎雄为副司长。
训练司司长地位等同于营官,按照李昭云的地位资历,可以说还超过了所有的营官。然后刘宣挑选一些腿脚不方便的老兵担任训练教习,选拔三军精锐五十人加入训练司,为三军将士训练精兵。
设立训练司后,刘宣禁止各营各哨随便招兵,以后招兵,训练新兵就由训练司负责。
这样一来,就减少了各营营官哨长扩充实力的权利,也能很好的避免各级带兵官军阀化的倾向。
刘宣设立训练司,并没有引起全军的反对,这在明军中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这支军队是刘宣一手创造的,他不仅赏罚公平,还身先士卒与士卒同甘共苦,他在这支军队的威望极为崇高。无论是张虎成,还是李旭升,在这支军队的威望还远不如创始人刘宣。
所以刘宣执意推行新的制度,尽管营官们心中都有些不乐意,觉得刘宣减少了他们的权利。但是这一路过来,刘宣每一次的决策都无比正确,他将这些吃不饱饭的流民,等待砍头的强盗改造成为威震朝廷的义军。不到一年时间,他们这些苟延残喘之辈,就能攻破延安城。
这一次次胜利,无论是刘宣麾下的营官哨长,还是底层的普通小兵,都将刘宣视若神明。靠着这种极大地威望,刘宣成功的推行了这种制度,从各级带兵官中收回了部分权利。
至于刘宣最想建立的参谋制度,因为没有合格的参谋,刘宣前世也不是参谋出身,对于参谋的业务也不算了解,所以没有随便拿来使用,只是从全军中挑选识字的士兵担任参军,带到身边让他们学习指挥作战的本领。等以后有了一定的基础,再建立这种先进的制度。
成立训练司后,刘宣马上成立后勤司,以最早投降的童生孙登担任司长,李旭通、周建、种乡绅担任副司长。因为后勤司每天的事物非常繁多,靠司长一个人也不可能忙过来,于是刘宣设立也三个副司长分工协作。其中司长孙登统筹全局,副司长李旭升掌管金银,副司长周建掌管粮食,副司长种乡绅掌管棉衣,武备等杂事。
就连刘宣非常重视的弓匠营,也被从新改名武备司,武备司主要打造各种兵器铠甲,尤其是现在当务之急,更是主要研究火炮,火铳的制造原理,为刘宣打造出合格的武器。因为武备司的人数比较少,规模还不算大,加上刘宣现在缺乏优秀的人才,所以这个武备司的司长暂时由他兼任。
不适合打造兵器的工匠,被刘宣编为匠作坊,一并交给后勤司管理。
为了能够让全军将士重视军法,刘宣还设立了军法司负责考核将士的军纪。在各支军队的军法官,也从直属长官处剥离开来,归总部军法司掌管。从此以后,无论是士卒想要成为军官,还是军官想要提拔,都需要所在部队军法官附议签名。临阵之时,军法司的士兵负责担任督战队,镇压敢于临阵而逃的士兵。
这样一来,军法司司长的权利已经不小,哪怕是关于营官一级军官的任命,军法司司长也已经有了一定的否决权利,这一个职位也变得非常重要。刘宣思前想后,还是没有合适的人选,最后只好由自己亲自兼任。
------------
第九十七章 少年天子
紫禁城乾清宫懋勤殿。
夜已经渐渐深了,但是年轻的崇祯皇帝仍然点着九根巨大的蜡烛,勤奋的翻看着大臣上书的奏章。
明代从宣宗以后,司礼监权力越来越大,省下了皇帝大笔批阅奏章的时间,但是崇祯皇帝并不相信这些司礼监太监,凡是紧要的奏章,崇祯皇帝都要亲自翻阅。
因为每日的奏章几百上千件,崇祯皇帝不可能一一看过来,所以只好采用帖黄之法。凡是要紧的奏章,上面贴上一张黄纸,以便皇帝马上观看。
对于崇祯皇帝来说,现在打到了魏忠贤。最要紧的事情就是九边的奏章还有辽东的边患。而九边之地最重宣大,其次大同,再次延绥。这三处地方,算是明朝最要紧的三处边镇。
而在崇祯二年夏天,对于大明皇帝来说,最要紧的莫过于陕北的民乱。从去年开始,陕北的乱民就开始四处流窜,实力强大的流贼甚至会攻打县城堡寨。比如白水县王二攻破澄城县,斩杀县令张耀彩,清涧县左挂子攻破青泥堡,将堡内的军官全部被处死。
最让人痛恨的,莫过于延长刘秃子,他先后攻破延长、延川两县,县令张云柯,县丞周琛、王琼,把总杨虎等文武百官全部被流贼处死,城中的乡绅更死伤惨重,几乎将延川延长二县的乡绅屠之一空。
就连素来骁勇善战的延绥副将张应昌也吃了大败仗,灰溜溜的丢官罢职。比起割据青泥堡的左挂子,四处流窜作乱多年的王嘉胤,被官绅蔑称为刘秃子的刘宣,更让崇祯这个少年天子痛恨。
大明与官绅治天下,刘秃子杀戮官员、屠戮士绅,毫无疑问是在挖大明的根基,掘朝廷的墙角。所以在少年天子崇祯眼里,刘秃子这种胆大包天、无君无父的流贼,毫无疑问是最该凌迟处死之人。
在刘宣第一次攻破延长县后,朝廷首辅东林党人韩爌就主张优先围剿刘秃子,但是当时恰巧赶上固原兵变,榆林镇边军精锐去固原镇压乱军,导致陕北之地异常空虚,才给了刘秃子喘息的时间。
从延绥巡抚岳和声的奏报中崇祯知道,刘秃子已经裹挟了不少精壮,拉拢了一些边军溃兵降军,现在更是势大难制,拥众上万,已经成为延绥地区最大的祸害。
崇祯皇帝翻看着厚厚的奏章,将帖黄的要紧奏章拿出来,当看到陕西巡按御史李应期的奏章时,崇祯皇帝双手一抖,居然将手中的奏章掉在地下。
“啪”
这一道清脆的声音,在寂静的懋勤殿中传得很远。一个随身伺候的年轻太监顿时大为吃惊,差一点喊出声来,他死死地捂住自己的嘴巴,不让口中的杂音惊扰了皇爷。
这些伺候皇帝的太监,都是玲珑剔透的聪明人,崇祯当了两年皇帝,向来是刚愎自用、威福自专。哪怕面对崇祯初年九边大军连续三次兵变,崇祯皇帝的情绪也没有丝毫慌乱。
“这一次一定出了什么了不得的大乱子,竟然让崇祯皇爷举止失态,惊得丢掉了奏章。”
小太监正悄悄地想着,却见崇祯皇帝一脸厌烦。崇祯贵为天子,自然不需要亲自去捡掉在地上的奏章,而随在身边伺候的太监居然没有丝毫眼色,居然没有第一时间为崇祯皇帝去捡。
崇祯皇帝本来就因为奏章的内容大为恼怒,见这个太监不识眼色,顿时急怒道:“大汉将军何在?给朕将这个懒惰的刁奴拿下杖责三十,另外通传首辅韩爌,次辅李标,阁臣钱龙锡上懋勤殿觐见。”
见崇祯皇帝急怒攻心,那些大汉将军那里敢怠慢。明代的廷杖有各种潜规则,三十杖打下去,有的安然无事,有的只打了三杖,就马上丢了性命。
小太监被宫廷侍卫叉下去,死死地按在地上,只听见执行的太监高声叫道“用心打”,这个玲珑剔透的小太监顿时吓得昏迷过去,挨了四五杖之后,就下去见了阎王。
打死了那个有些不识眼色的小太监,崇祯皇帝烦闷的在懋勤殿走来走去,等待首辅阁臣的到来。
上一次周道登献计,忽悠崇祯皇帝没有优先围剿刘宣,现在让刘宣发展壮大,已经引起了崇祯皇帝的不满,所以这一次召见阁臣,崇祯皇帝并没有召见周道登。
再加上周道登虽然是周敦颐后人,但是在学问上也有些不学无术。连续闹出“黑齿,齿发黑者也!”,“容臣等到阁中查明后,再回奏皇上。”,“情面者,面情之谓也。”等笑话,已经被崇祯皇帝彻底厌恶,成了被皇帝想要赶出内阁的丧家之犬。
一个月后,周道登被山西巡按御史吴甡弹劾,被迫罢职归乡,因为他给崇祯皇帝出了这个臭主意,临走时被崇祯皇帝肆意羞辱了一番,在归乡的路上,周道登在距离家乡吴江三十里忧惧而死。
这又是刘宣穿越带来的蝴蝶效应,历史上周道登虽然崇祯二年被崇祯皇帝嫌弃,被迫辞官致仕,但是直到崇祯五年才病逝家中。
对于朝廷中发生了这种大事,刘宣这里并不清楚,以他现在的力量,也根本不可能打听到朝廷的任何大事。
听闻皇帝相召,韩爌,李标、钱龙锡等人哪怕刚刚睡下,也不敢有丝毫不满,他们匆匆穿上衣服,坐着一摇二晃的官轿,命令轿夫迅速赶路,急匆匆的赶到了懋勤殿。
等韩爌等首辅阁臣全部赶到,崇祯皇帝拿起李应期的奏章说道:“陕西御史李应期上书,四月初八,流贼刘秃子攻破延安府,延安知府冯乔,巡抚岳和声全部死难,因为延安参将刘勇抵抗激烈,延安刘家三千多人更是全部被株连。”
“陕北的流贼之祸越来越严重,三位老先生有何办法?”
在刘宣招降刘勇后,听闻他的大哥刘愿已经高中进士。所以买了刘勇一个面子,免得刘勇从贼牵连他的兄长,于是故意散布刘勇抵抗义军,家族也被株连的消息,好让朝廷不要牵连刘勇的兄长。
刘勇本人,也因为加入刘宣麾下,不得已只能从新取了一个外号‘三只眼’示人。
刘勇之所以取了‘三只眼’这个外号,却是因为他的额头上又一道疤痕,每当他发怒之时,就像神话小说中的二郎神杨戬。
现在三十多万字了,作者建立了一个书友群,qq群号264279258,喜欢本书的朋友就加群吧。
------------
第九十八章 商议
四月的北京干燥烦闷,懋勤殿中却灯火通明,正是崇祯皇帝在懋勤殿召见阁臣,商讨围剿刘宣的意见。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6034
6035
6036
6037
6038
6039
6040
6041
6042
6043
6044
6045
6046
6047
6048
6049
6050
6051
6052
6053
6054
6055
6056
6057
6058
6059
6060
6061
6062
6063
6064
6065
6066
6067
6068
6069
6070
6071
6072
6073
6074
6075
6076
6077
6078
6079
6080
6081
6082
6083
6084
6085
6086
6087
6088
6089
6090
6091
6092
6093
6094
6095
6096
6097
6098
6099
6100
6101
6102
6103
6104
6105
6106
6107
6108
6109
6110
6111
6112
6113
6114
6115
6116
6117
6118
6119
6120
6121
6122
6123
6124
6125
6126
6127
6128
6129
6130
6131
6132
6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