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陕峡谷除了少数渡口之外,两岸大部分都是高山悬崖。张五斗、刘宗敏诸人,仔细观察了附近的地形,终于找到了一处偷渡的地点。到了深夜子时,他们悄悄地乘坐小船,带着随身的兵刃,顺流而下朝着对岸飘过去。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刘禹锡这首浪淘沙形象的描绘出了黄河的雄伟壮阔。滚滚奔流的黄河水仿佛万马奔腾,小船被河中的浪花打的摇摇晃晃,仿佛随时都有可能倾覆。
杨四宝、刘宗敏二人各自站在一艘船头,他们的脚下仿佛稳如磐石,一点儿不为波浪晃动。
刘宣朝着杨刘等勇士挥了挥手,送走了麾下最勇武的两员虎将,静静的等待着他们的好消息。而李自成、张虎成二人尽管都有些心焦,担心他们好兄弟的安全,但是并没有流露出多少担忧,反而出自内心的散发着几分自信。
因为官军人数较少,加上长时间欠响引发的士气不足,所以并没有放出太多的哨船,并没有察觉出杨四宝、刘宗敏二人带着小股精兵偷渡过河。
等过了一个时辰,对岸慢慢的点起了三堆篝火,这三堆篝正是大部安全过河的信号。刘宣见到这三堆篝火,心中终于放心下来,他挥了挥手,带着张虎成、李自成等前来相送的军官回营。
------------
第一百一十章 渡河三
杨四宝等人渡河的这个夜晚选的非常完美。这一夜没有一丝月光,几乎伸手不见五指,而黄河水万马奔腾的咆哮中,又巧妙地掩盖了渡船渡河的声音。除了几艘渡船运气不好,被奔腾的黄河水打翻在河中外,杨四宝诸人总算是安然无恙的偷渡了黄河天险。
在黑夜之中,杨四宝等人先慢慢靠岸,岸边是一片平缓的山坡,杨四宝带领麾下的战士抛出绳索,沿着绳索爬上了这一片山坡上。
因为天色黑暗不见五指,杨四宝这些人也不熟识地形,所以没有轻举妄动。他们砍伐了一些树枝,点燃了三堆不大的篝火,传递出了平安渡河的信号,然后清点了人马,充实了编制。
在刚才的渡河过程中,共有三艘渡船运气不好,在黑暗的夜中翻船。而船上的人员,连同船工和战士,几乎马上消失在奔腾的河水中,除了运气好到了极点,这些人应该很难幸存。这三艘渡船,上面乘坐着三十余名士卒,相对于杨四宝、刘宗敏四百精兵的总人数来说,还算不得伤亡惨重。
杨四宝等人清点了人员,勉强吃了几口干粮,等待着天色明朗继续下一步行动。这一次跟随杨四宝过河的向导共有三人,这三人都算是延长县本地人,加入刘宣军中的时间也不算长。他们对于黄河对岸的地形并不算熟悉,他们只是走过清水关渡口去山西的道路,所以才会被加强到这支精干的队伍中。
在杨四宝刘宗敏等人焦急的等待中,夜色仿佛如此漫长,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天色逐渐的明亮,启明星冉冉当空,东方也出现了几分白色。
杨四宝见夜色退散,现在已经勉强看清楚了前面的道路,马上让麾下的士卒查看地形,走出了这一片平缓的山地。
黄河以东的山西省,虽然在中华文明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地理条件却算不得很好。整个山西省中,向来有九山一田之说,境内的太行山、太岳山、吕梁山、中条山、五台山、恒山等大型山脉将山西省分割的支离破碎,除了大同、太原、临汾等少数盆地外,山西省其他地区都算是贫瘠落后的荒山野岭。
在农业文明时代,虽然山西省地势险要,对于华北大平原有居高临下的态势,但是因为产粮区很少,山西与陕西一样都算是贫瘠的行省。
刘宗敏虽然有些看不惯杨四宝,但是军中等级森严,过了黄河之后,他还要乖乖服从杨四宝的军令。
刘宣之所以放心二人一起过河,故意将互相看不顺眼的两员勇将弄到一起,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经过一年多相处,他对杨四宝也算比较了解,杨四宝虽然外表粗俗,但是内心却相当精细。过河后他当上了主将,为了完成任务,他肯定不会因私废公,故意刁难刘宗敏个人。
而历史上的刘宗敏,能成为李自成的左膀右臂,肯定不会是一个无谋莽夫,自然应该分得清轻重缓急。加上两人互相有些小矛盾,竞争之下反而更有建功立业之心。
杨四宝一行顺着山沟向前走,终于发现了一处小村庄。这个山村人口不多,看上去只有十几户,杨四宝担心暴露了踪迹,加上需要本地百姓辨认道路,于是派兵围住了小山村。
小山村中的百姓都是一户人家,几十年前才迁徙到这里,村中的百姓都是同宗同族,因为迁徙过来的时间不长,还没有形成太大的贫富差距,所以凝聚力非常强。
因为身处深山,小村经常会遇到盗匪,自然有一套生存的办法。村中的族长见到杨四宝人数众多,知道不是对手,所以痛快的打开了寨门。
杨四宝兵不血刃的占领了这个小村,指了指村中的族长问道:“老先生,你姓甚名谁?”
“此处名名叫叫何地?归哪县管辖?”
“距离清水关渡口有多远?”
杨四宝话如连珠的有一番盘问,让小村族长有些膛目结舌。因为口音的不同,杨四宝说的话小村族长也很难听懂,只知道是像是陕西那边的口音。杨四宝出身于河北,后来常年在陕北活动,口音本来就比较怪,除了熟悉之人,其他人也很难听懂。
虽然陕西山西隔着一到黄河,两边的百姓距离不超过十几里,但是因为交流很少,口音相差非常大。最后还是跟着刘宗敏前来的刘芳亮比较有耐心,他连比划带瞎蒙,终于与这位小村族长成功的沟通。
小村的族长心中也非常害怕,见到这些少见的陕北强盗,因为口音不便,他的心中一直非常紧张,最终还是刘芳亮比较和气,才将杨四宝的话翻译过来。
小村族长吓的哆哆嗦嗦,连续对着杨四宝磕了几个响头说道:“此地名叫孟家寨,小老儿孟广明,归大宁县管辖,距离清水关会峰寨三十余里。”
会峰寨就是清水关渡口对岸的官军营寨,里面的官军人数不多,哪怕经过了山西镇总兵张鸿功加强,现在也只有官兵六百余人。
杨四宝本来就是随口一问,没想到这个叫孟广明的老头居然能回答上来,看来应该是走州过县、见多识广之辈。
他指了指孟广明,一字一句慢慢说道:“本将属于延长刘将军麾下,刘将军拥兵十万,不日将渡过黄河,兵临山西。本将作为先锋,肯定要攻打渡口,接应大军过河。本将初来乍到,不识此地道路,还请老人家带路去会峰寨。为了避免消息泄露,只能将老人家族人全部带在军中,还请老人家不要见怪。此外,等本将打了胜仗,肯定会重重酬谢老人家带路之功。”
杨四宝这一次说的较慢,孟广明终于听了清楚,他听闻杨四宝要将他的族人全部裹挟从贼,顿时汗如雨下,他想要反抗也无异于以卵击石。为了保全家族血脉,他只能与杨四宝合作,充当渡河军队的领路人。
在孟广明这个本地人的带领下,杨四宝一行经过一日艰难行军,终于来到会峰寨下安营扎寨。
杨四宝看了看快要坠落西方的太阳,也没有挑灯夜战的打算,他趁着天明,派出几名信使,坐着随身携带的羊皮筏子,向清水关对岸的友军报信。
今天周一,在求一求推荐收藏
------------
第一百一十一章 渡河四
早在杨四宝等人渡河之初,刘宣等人就经过了多次讨论,决定主力在清水关渡口渡河。
清水关虽然是民间渡口,各方面条件比不上延水关渡口,但是对岸守军人数也较少,只有六百余人,只要杨四宝能牵制住会峰寨的守军,刘宣主力就能快速的渡河。而延水关渡口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军渡,算是官军重点把守的要地,守卫渡口的官军人数众多,足有一千余人。以杨四宝他们的兵力,未必能牵制住延水关官军。
尽管黄河水流湍急,但是杨四宝派来送信的信使都是水性最好之人,他们乘坐着羊皮筏子,顺流而下飘过了黄河,虽然也有运气不好之人死于黄河水中,但是还是有两个人安全渡过了黄河。
两名死士过了黄河,多走了十几里冤枉路,直到深夜子时才回到了清水关大营,见到了刘宣本人。
清水关大营中,现在驻扎着第一营、第二营、第三营、第四营、第八营五个步兵营,加上骑兵第二营,炮兵营大部,刘宣随身的亲兵,还有一部分后勤人员,总兵力超过六千五百人。
而延水关留守的兵力,只有骑兵一营,步兵三营大约三千余人。此外延水关外面,还有刘宣麾下所有的中军老营,如果算上这些老弱妇孺,刘宣留在延水关的人马足有两万余人。
刘宣收到杨四宝的来信,定下了明日清晨全军渡河的决心,他没有再次与杨四宝等人联络,他相信大军渡河之时,杨四宝一定会竭尽全力,牵制对岸渡口的官军。[]
第二日太阳刚刚露头,刘宣全军吃罢早饭,全军拔营而出,众将士整装待戈。
三通鼓响,众人纷纷乘坐渡船,在船工的号子声中,上百艘大小渡船全部开动,朝着黄河对岸划去。
杨四宝虽然一夜未睡,但是却仍然神采奕奕,他听见对岸的号角声,马上整队列阵,朝着渡口旁边的会峰寨进攻。
会峰寨的守军昨夜已经发现了杨四宝等人,但是因为天色已晚,才没有任何行动。
没想到等第二日天一亮,寨下的贼军居然里应外合,配合对面的流贼一起渡河。会峰寨虽然人数较少,但是寨中的火炮却一点儿不少,而且这些火炮都是最近三十年铸造的千斤重炮,这种千斤重炮,发射的弹丸重达十几斤,只要一炮打中渡船,几乎马上就是船毁人亡的局面。这种千斤重的重炮,整个会峰寨中足有二十多门,每门重炮负责操炮的士兵,都不下于十人。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9757
9758
9759
9760
9761
9762
9763
9764
9765
9766
9767
9768
9769
9770
9771
9772
9773
9774
9775
9776
9777
9778
9779
9780
9781
9782
9783
9784
9785
9786
9787
9788
9789
9790
9791
9792
9793
9794
9795
9796
9797
9798
9799
9800
9801
9802
9803
9804
9805
9806
9807
9808
9809
9810
9811
9812
9813
9814
9815
9816
9817
9818
9819
9820
9821
9822
9823
9824
9825
9826
9827
9828
9829
9830
9831
9832
9833
9834
9835
9836
9837
9838
9839
9840
9841
9842
9843
9844
9845
9846
9847
9848
9849
9850
9851
9852
9853
9854
9855
9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