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州,地处西南,毗邻南疆,北接魔州。远离中原繁华之所,草木繁茂,峰峦叠嶂,多有蛮夷异族走动。
在这偏远落后的地方,偶有生意之人开辟经商之路,茶贩子、马帮络绎不绝。久而,蛮荒之人便知晓绫罗绸缎、珠光宝气的贵重;中原人士也视那异域香料、金石玉器为凤毛麟角,争相抢购。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千百年的商贸交往,拾州虽偏隅一角,不比中原各州,但也有几座热闹非凡,繁华富足的大城镇。
梵城,坐落于拾州中央地带,依山而建,群山围绕,拱卫一城。这是唯一一座不因贸易往来而建造的城池,它的闻名,只因两字——长寿。城中多居达官贵人、显赫之辈,南疆亦有慕名而来在此建立行宫的贵族,即使落魄乞丐也能活到古稀之年。夜色下的梵城同其他六州古城一般,灯红酒绿,醉生梦死。然最是不凡便在那白日之间,晨钟撞去昨日的喧嚣,鱼鼓敲开世俗的烦恼,阵阵梵音起于梵城百里之外的幽谷,那梵音无孔不入,绕梁不绝。
“南无呵啰怛那,哆啰夜耶,南无啊唎耶,婆卢羯帝,烁钵啰耶,菩提萨埵婆耶……”
城外僧人,颂的是红尘万丈、世间疾苦;城中众生,听的是浮花掠影、流年浮生。世间万物唯有经历觥筹交错,才晓品茗偷闲的逍遥安逸。白日的梵音犹如掷入湖中的石子,于人们心湖间荡起层层涟漪。城中百姓便以为百里之外的幽谷有活佛在世普渡众生,谷中焚香祈愿之人趋之若鹜,显贵之人立碑于此地,命之曰“焚香谷”。
焚香谷中并无庙堂,梵音并非始自而出。谷中有一湖,湖之大,目不可及边,湖中有一孤峰,终日烟云缭绕,不得视物,常有金光四射,悠扬钟声和靡靡梵音便从孤峰传来。百姓于湖边设有香堂,摆有供奉,偶遇摆渡僧人靠岸拾取香油供奉,谓之高僧,捣头祈福;有妄为之人乘舟去往那山峰,于黎明之际却在岸边昏迷不醒,醒来亦不知舟中之事,百姓更谓之神山佛院。
圆月高照,梵城灯火通明,人声鼎沸。焚香谷点点烛光,风吹竹叶落,飒飒声乍起,阵阵湖水拍打岸边的声响是如此的凸显。孤峰峰顶,金光如往日般旋转照耀,在这出离的黑夜中,仿若无情的目光扫视着大地,庄严略带嘲讽。只是在这明月移至峰顶之时,金光大盛,桀骜不屈,冲天而起打入云层,这一刻不知是月光照亮了孤峰还是金光冲淡了月华,天地之间仿若被这金银的光柱衔接,梵城和焚香谷如同白昼一般。城中百姓俱以为山中神佛显圣,福光高照,一时间纷纷叩头,口中活佛不断。
半盏茶的时间过去,光芒渐次衰弱,唯有空中的那轮皓月光辉不减,见证了此前的神迹。一切又归于平淡,山谷依旧幽静偶有蟋蟀低鸣,湖面平静倒映着月光,城中人家也渐入梦乡,万物俱静。
一道流星划过,两道,三道……只见数道流星状若尾随般,划过天际,从天边滑至谷中。
“咔咔……”木屐声由远及近,从湖边渐行渐远,往那梵城传去。
“施主,快停下,休要伤及无辜,再添杀孽!”而后众多追逐声渐起,其间这浑厚而又穿金镂石般的声音似那警钟在众人心中回荡,震慑心灵。
“金刚伏魔音,想不到几百年后,还有人修得其精髓,荡魂动魄,镇压魔音。”前方一袭白袍遮盖全身的男子说道,同自己低语般,“可惜,我非魔,这大道佛音,能奈我何!倒是老侯你,尝到一丝苦头否?”
尾随其后的黑袍,脚下木屐停了一瞬,“哼”,一声略显沉闷的哼响从黑色斗篷之下发出。“主人,为何不杀掉这些秃驴,他们这样跟着好不晦气。”
“妖孽,你们作恶多端,在寺庙中不回心改过皈依我佛,还欲行这杀人之事,他日轮回不怕下十八层地狱吗!”只见三个和尚追出谷外,为首的是一名老僧,慈眉善目,虽已是垂暮之年,但眉眼之间无时不闪烁着明亮与睿智,一身赤黄色袈裟,手持念珠,立于正中。旁侧站立两名年轻僧人,身穿青色僧衣,虽谦虚谨慎,但亦看得出稚气未脱,难免心直口快,方才这口无遮拦之语便是出自他俩人之一。
“呵呵……佛曰‘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我去地狱寻佛,佛不在,佛去地狱寻我,偏渡他人,你们小辈又懂得什么是佛?”白袍赤脚站在月华洗过的地面,裸露在外的肌肤,如同冰玉一般,洁白无瑕,月光照耀在斗篷之下,俊俏的面容,明眸闪烁,嘴角轻微的荡漾,便惹得倾城之祸,男生女相,原有的阴柔之感在他身上荡然无存,恍惚间好似一株白莲,遗世独立,不染人间烟尘,无尽的神圣与庄严。
“施主,老衲知你在寺庙久矣,入寺时便观你扫地不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但决不会做出这伤天害理之事,不知你所去梵城为何?”那老僧捻动佛珠,和声问道。
“师祖,和他们这些邪魔歪道莫说佛理,尽快将其收服镇压才对啊!”两旁的僧人好生劝说道。
“福慧智子觉,了本圆可悟。了字辈的如今寥寥无几,我且问你,老和尚,你是哪一辈的?”
“贫僧本心,施主既知我寺法号辈次,看来是与我寺交涉甚深,还望施主与我同会寺庙,共参佛法,早日修成正果,方是大道也。”
“哈哈……好一个本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本心,今日寺庙神迹异象皆因我起,又怎是你一人之力可拦,了凡都未曾下山阻我,你偏要行这不可为之事吗?”白衣男子转身质问本心。
这一问却也是正中下怀,本心始从凡间游历而回,见得这天地异象,有二人从寺中遁出,问询执事僧侣才知寺中镇压的妖孽潜逃,遂一路追寻至此,本以为主持会派人捉拿,没想到一炷香的时间也未见援手,此时竟无言以对。
“你且回去,告知了凡,我五百年之期已至,从此寺庙奈我不得,这梵城有我的因缘,你们无需插手。老侯带上这孩子,我俩缘分暂了,日后再见。”也不见他有何动作,怀中便多了一个呱呱坠地的孩童,将其递与紧随其后的黑袍,黑袍二话不说,祭起一根琉璃般的棍子,挟孩童飞向天边。
“阿弥陀佛,施主竟然习得这佛法中的瞬身之术,实乃不世奇才,老衲甘拜下风。那孩童如若施主因缘,此间事了,愿请施主离去。”本心高僧再次恳请道。
“那孩童只是黑袍的因果,我的缘在此城地下。”白袍青年说罢,右手点指梵城,翻手为掌,做拉引之势,左手竖立于胸前,拇指轻扣掌心,食指微弯,其余三指作手刀状。身后年轻僧人心中波澜顿起,世间怎有如此圣洁的妖邪?而本心见此手势犹如晴天霹雳般,矗立不动。
“唵,嘛,呢,叭,咪,吽”白袍连念六字,左手手指变化六次,或拇指小指扣合,或作兰花指状……其周身有无量佛光骤生,只见有白、青、黄、绿、红、黑六道光明向那梵城地下激射而去。
“六字大明咒,六字真言,我佛慈悲,不想这世上还有六字皆融会贯通之人,善哉善哉,施主与我佛大有渊源,随我回寺,普渡众生如何?”老僧见景知此人乃大佛法之人,强力拦不得,便又好言相劝。
白袍青年嘴角微翘,讥讽之意尽显。身后小僧要说甚时,忽觉以梵城中心方圆十里震荡不安,狂风大作,城墙坍塌,惨叫声不绝于耳,整个梵城有的土地塌陷,有的地方却向高空升起,城内一片火海,血流漂橹。本心欲救城中百姓,奈何白袍竟用法术禁锢了众人的行动。
“我已说过,不要妄自行动,即将结束了。”白袍目视梵城,对身后的人说道。
“施主,能施展无量佛法之人怎会心中无佛呢?速速停下,否则世人会痛恨你,佛也会抛弃你的!”本心无可奈何,只得不断劝说。
“呵呵……我信缘,不信佛;缘信佛,不信我。佛不是说人间有他吗?这些凡人平日花天酒地,灾难临近才各抱佛脚,他们已无可救药,要想救世,必先灭世,破而后立。感受痛苦,体验痛苦,接受痛苦,了解痛苦,之后才知道和平的可贵,才知道人间有佛祖,出来吧!朋友,让我们带给世人痛吧!”白袍面对地面深坑和浮于半空被烈火吞噬的梵城,平静而铿锵的喊了出来。
仿佛白日从地平线升起般,巨坑中缓缓飘出一朵白莲,光芒万丈,超凡脱俗,片片花瓣犹如呼吸一般,时张时收,一时间天地元气涌动汇聚于花心处。它的出世加快了梵城的分崩离析,多少生灵涂炭于此,孤峰峰顶,一间不起眼的草屋之中,想起一声叹息“唉,阿弥陀佛,施主要拿混沌青莲何必徒添杀孽,我佛慈悲!”。但见一道金光由远及近,倏忽之间已到梵城之上,梵音阵阵,降下万道金光,所照处火焰平息,城中百姓尽数被它鲸吞般摄了过去。
白袍也未做阻拦,伸手一张,白莲便飘飘然而来,在空中不断幻化,于掌握之时落于白袍手中,“老朋友,我如约而至,至此你我便不分离。”白莲如同炙烈回应般,青光大盛,一道光柱冲天而起,暗淡之时已无他人,唯有洒脱不羁的渺渺之音传来:
“花叶千年不相见,缘尽缘生舞蹁跹。花不解语花颔首,佛渡我心佛空叹。”
空中的梵城仿佛失去了支撑之力,顷刻间砸入巨坑,烟尘滚滚,地动山摇,振聋发聩。烟尘过后,一道身影趔趄而出,旁边两位僧人早已被今晚的大势所吓,跌坐一旁目瞪口呆。“破而后立……不破不立……偌大的梵城就这样没了,佛祖啊,难道你也认为他是对的吗?”本心直觉胸中憋闷,一股甘甜逆上喉头,“噗……”鲜血破嘴而出,昏倒于地……
……
……
中州一高塔之上,一位仙风道骨,满头银发的道人,身披阴阳无极道袍,头戴紫金乌脊道冠,左手捧一柄金丝浮尘,右手执一面琉璃八卦镜,眼望西南,面有忧色“阴阳轮转,阳极生阴,阴极生阳,大势将至,是气运,还是劫数……”
------------
第二章 离岛
海外岛屿众多,早在上古之时便有人从神州出发前往海外找寻那传说中的不老仙丹,觅得一丝长生不死的契机。
大海广阔,阴晴不定,充满神秘。其中属渤海之东五仙山最为世人乐道,那五仙山实则海中五座孤岛,名曰:岱舆,员峤,方壶,瀛洲,蓬莱。传说每座神山高三万里,山与山之间有七万里之遥,山中有黄金打造的宫殿,玉石雕刻的栏杆,神仙于此逍遥自在。神山均由巨龟承载,防止其四处飘摇。但是巨人国“龙伯国”的一名巨人钓鱼,阴差阳错钓上来几只大海龟,孰不知那几只海龟便是载着仙岛的神龟,最终岱舆、员峤便音讯全无。关于海外仙山的故事数不胜数,几已成无稽之谈,但是偶有出海远行迷失航向的渔夫,于渤海之东云雾缭绕处看得三座巨山,孤山耸立毫不相干,故长久以来渔民只道“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相传女娲补天之后,西北方向略显倾斜,大地上的河流百川便向这东南方汇聚,久而久之便有了这广阔渤海。渤海之东有一深不见底的深渊,名叫“归墟”,江河湖泊之水尽数交汇于此,流向“归墟”的水不增不减,循环不断。
天上的雨水,地上的河水,从四面八方而来,汇于渤海。这一日,碧空万顷,沙鸥翔集,渤海极东,随着海水的流动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旋窝中心。俯视海面会惊讶的发现,旋窝直达海底,海底深不可测,但是肉眼可视,光线极好,以旋窝为中心方圆百里海水不侵,海底直通海面,如同有冥冥伟力挡住这海水一般。海底由沙石组成,偶有微风拂过,偏僻一角立有石碑,笔走龙蛇,雄浑有力的刻着两个大字“归墟”。
“咚……咚……”归墟处传来地震般的敲击之声,声音于石碑旁停止。“小龟,今日轮到我们出海了,什么时候大龟和二龟能和我们一起出去,那该多好啊!”一个稚嫩的声音从巨大的龟背之上响起,没错,此景叹为观止,但见一只巨大的海龟,匍匐于此,背上龟壳有几十里之广,龟背上驮着一座高约千丈的山峰,即使赑屃在此,也会自叹不如。
“侯伯,快叫小龟启程吧,晚了这一天在外面的时间就少了啊。”只见一十岁孩童,明眸皓齿,一身布衣,赤脚散发,向山中的洞府喊道。
“神龟,时辰已到,我们出发吧”洞中传来声响,不急不缓,中正平和。
神龟迈动四肢,不徐不缓爬至旋窝边缘,前肢慢慢迈入海水之中,好似力量拉扯,巨龟游于海水之中,身影与海底垂立,向海面之上滑动,半盏茶的功夫便至海面。说来奇怪,龟背上的山峰整体随巨龟不断变幻方向,然山上万物不受外界干扰自成一界。
“哦……,殇儿飞起来了,殇儿看见好多的鸟儿啊!”此刻孩童站在山峰之上,激动万分,东跑西窜,好不快活。
“臭小子,安静点,每次出门都大呼小叫,回去总是给俺老侯丢人,怎么摊上你这么个小不点!”洞门打开,木屐声传来,“嗷……昨夜百蜜酒喝的太多了,今日好生困乏啊。”一袭黑袍印入眼中。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6364
6365
6366
6367
6368
6369
6370
6371
6372
6373
6374
6375
6376
6377
6378
6379
6380
6381
6382
6383
6384
6385
6386
6387
6388
6389
6390
6391
6392
6393
6394
6395
6396
6397
6398
6399
6400
6401
6402
6403
6404
6405
6406
6407
6408
6409
6410
6411
6412
6413
6414
6415
6416
6417
6418
6419
6420
6421
6422
6423
6424
6425
6426
6427
6428
6429
6430
6431
6432
6433
6434
6435
6436
6437
6438
6439
6440
6441
6442
6443
6444
6445
6446
6447
6448
6449
6450
6451
6452
6453
6454
6455
6456
6457
6458
6459
6460
6461
6462
6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