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僵尸。
蜘蛛:坐地销赃的文物贩子
明器:即“冥器”
黑血毛:活尸或者僵尸
糯米:辟邪,可解尸毒
黑驴蹄子:对付粽子专用
摸金校尉的暗语::大粽子是一句在盗墓者中流传的暗语,切口,粽子是指墓里的尸体保存的比较完好,没有腐烂,摸到大粽子就是说碰上麻烦了。指僵尸、恶鬼之类不干净的东西。
蜡烛:放于东南角,摸金校尉的规矩
摸金符:摸金专用的护身符,也是摸金校尉的标志
工兵铲:挖土,也可作武器,功能多多,必备
狼眼手电:战术手电,超亮,照射距离50-100米,近距离照射人眼,可使之暴盲三分钟左右
头灯:近距离照射,省电(注:狼眼手电持续工作时间较短,一般只有2-3小时)
伞兵.刀:割绳子,防身等(个人认为m9丛林.刀更酷==!)
金刚伞:摸金校尉传统装备,纯钢打造,可用来抵御暗器、弓箭、飞刀等
防毒面具:重要工具,生命诚可贵…
胶皮手套:摸金校尉规矩,尸体是不能用手直接触碰的
醋:对付夯土层的专用东东
探阴爪:下去容易上来难,很多时候都要借助于这个工具
墨斗:对付粽子专用.
捆尸索:作用同软尸香
软尸香:尸体一般都很僵硬,有时身穿值钱的衣服(比如金缕玉衣),就不容易扒下来,就
红奁妙心丸:摸金校尉的独门秘药,可以减缓血液流动速度,防止尸气入侵
照明弹:倒大斗时用得上,可以在短时间大范围照明
荧光棒:可以将其大量扔到地上,以看清状况(照明弹数量有限,这个作为补充)
以上便是倒斗中基本的黑话以及工具,其他比较偏僻的日后会慢慢普及,希望对大家了解倒斗有所帮助。
------------
第七章 黑唐卡、红莲以及伏藏
关于黑唐卡的种种以及历史。
黑唐卡,以黑色为基底,用纯金色勾勒,点缀少量色彩或象征性的晕染出人物和景物的主要结构及明暗,意趣神秘而深沉,这就是藏传佛教艺术中与彩绘唐卡一脉相承,而又自成一体的绘画形式——黑唐卡,藏语称“那唐”。黑唐卡艺术在藏传佛教密宗文化的教理仪轨内涵下产生,是藏传佛教文化思想的大智创造,凝聚着无数代高僧大德、民间艺匠的智慧。这种别具一格的艺术表现形式以其浓烈的地域特色、神秘的宗教意蕴、质朴的民族情愫和深刻的人文精神,黑唐卡也成为高僧大德、学士名流供养珍藏的极品。
黑唐卡有很大的原因是藏民族对黑色的偏爱,源自于从古老的原始宗教基础上发展形成的苯教信仰。苯教俗称“黑教”,因苯教徒喜蓄长发、身着黑衣而名。从其教义法则探测,这种尚黑的习俗渊源十分久远,在苯教创世学说中的黑白二元论观念及所象征的深奥哲理中都得到体现。其后藏传佛教密宗在藏地盛行,吸收了大量本土原始宗教、苯教的教义内容,与之相适应的各种藏传佛教艺术形式便应运而生。黑色本身具有凶恶、暴烈、威严、黑暗、神秘等视觉审美特质和色彩象征内涵。因此,黑唐卡极其适合表现密宗神灵变幻莫测的意境,以黑色为基底就成了黑唐卡在表现形式上的定性。
黑唐卡艺术还把对金色的运用发展到了极致。藏民族对金色的热爱,源自于对佛教宇宙三界学说中天界太阳神的崇拜,是对大自然光明的追求,象征着对世间万物生命之源的向往,同时金色也代表着珍宝和财富。因而金色在藏传佛教中被视为对神佛崇敬的最神圣的供养方式,并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创造出了诸多使用金色的技法,如唐卡中常用的勾金、涂金、磨金、刻金、染金等。
黑唐卡最善于表现的是藏传佛教密宗神灵动态夸张、表情激愤,神态威猛的忿怒身。他们多是由佛、菩萨变化而来保护佛教不受外敌侵犯,或是针对妨碍修法被称为“无明”的不正之见和邪魔恶念的威慑和警示。这些神灵的形象具有原始粗朴、威猛雄强、神秘深沉等诸多特点,从而能以强大的威慑力达到弘传教义、护持佛法、维系神权之目的。因此,黑唐卡成为藏传佛教艺术中偶像崇拜必不可少的庄严法器。
在藏传佛教艺术中,对壁画、唐卡中主尊神佛身色的描绘必须依据《佛像造像量度经》等“三经一疏”经典的规定,以表不同的宗教象征内涵。如释迦牟尼的身色为肉红色、阿闪佛为暗青色、宝生佛为金色、大悲观音为白色等。而黑唐卡的着色方法堪称画坛一绝,在遵从造像量度经的原则下,创造出了以线为主,点染华彩部分的绘制技法,意到而笔止。这种手法更强化突出了藏传佛教中神灵造型的威猛、强悍、庄严和神秘。如黑唐卡中的火焰着色法,仅在火苗末稍处稍加晕染,烈焰舞动之神韵便跃然画上,远胜于通体着红的敷色方法。同时,这种惜色如金,画面保留很多黑底的表现手法,与中国山水画中以白计墨、以虚代实的表现手法如出一辙,更强化了黑唐卡深沉、空灵、玄秘的宗教意蕴。
黑唐卡艺术在藏传佛教密宗文化的教理仪轨内涵下产生,是藏传佛教文化思想的大智创造,凝聚着无数代高僧大德、民间艺匠的智慧。这种别具一格的艺术表现形式以其浓烈的地域特色、神秘的宗教意蕴、质朴的民族情愫和深刻的人文精神,广泛流播于藏传佛教文化圈内,黑唐卡也成为高僧大德、学士名流供养珍藏的极品。
至于红莲业火,红莲,地狱:
(界名)八寒地狱之第七。梵名钵特摩padma,译曰红莲。为寒而皮肉分裂如红莲华也。瑜伽论四曰:“红莲那落迦,与此差别,过此青已,色变红赤。皮肤分裂,或十或多。故此那落迦,名曰红莲。”俱舍光记十一曰:“钵特摩,此云红莲华。严寒逼切,身变折裂,如红莲华。”
业火,譬喻)恶业害身譬如火。又名烧地狱罪人之火。以后者由前世之恶业所感故也。楞严经八曰:“以业火干枯。”
伏藏则指的是苯教和藏传佛教徒在他们信仰的宗教受到劫难时藏匿起来,日后重新挖掘出来的经典,分为书藏、圣物藏和识藏。书藏即指经书,圣物藏指法器、高僧大德的遗物等。最为神奇的就是识藏,据说当某种经典或咒文在遇到灾难无法流传下去时,就由神灵授藏在某人的意识深处,以免失传。当有了再传条件时,在某种神秘的启示下,被授藏经文的人(有些是不识字的农牧民)就能将其诵出或记录成文。这一现象就是伏藏之谜。
说唱艺人>是藏族著名长篇英雄史诗,从其原始雏形发展到今天共有百余部之多,可谓长篇巨制。>在民间以两种形式流传,一是口头说唱形式,一是以抄本、刻本形式。口头说唱是其主要形式,是通过说唱艺人的游吟说唱世代相传,而说唱艺人有着各种传奇。
在众多的说唱艺人中,那些能说唱多部的优秀艺人往往称自己是"神授艺人",即他们所说唱的故事是神赐予的。"神授说唱艺人"多自称在童年时做过梦,之后生病,并在梦中曾得到神或格萨尔大王的旨意,病中或病愈后又经喇嘛念经祈祷,得以开启说唱格萨尔的智门,从此便会说唱了。
在藏区,有些十几岁目不识丁的小孩病后或一觉醒来,竟能说唱几百万字的长篇史诗,这一神秘现象至今无法解释。
据传,1300多年前,莲花生大师到茜藏弘扬佛法,发觉当时藏人的知识不能接受密法,也因为当时有些法的因缘尚未成熟,故离开茜藏前,将很多教法、佛像、法药埋藏在不同的领域里。它们有的在瀑流,有的在山岩,有的在虚空,甚至有的在圣者的甚深禅定之中。这些东西等待将来时机成熟,让有缘、有成就者开启传播,故称“伏藏”。
伏藏分为书藏、圣物藏和识藏。书藏即指经书,圣物藏指法器、高僧的遗物等。
最为神奇的是识藏,据说当某种经典或咒文在遇到灾难无法流传下去时,就由神灵授藏在某人的意识深处,以免失传。当有了再传条件时,在某种神秘的启示下,被授藏经文的人(有些是不识字的农牧民)就能将其诵出或记录成文。
从1000多年前的莲华生大师时期到现在,在这个漫长的藏传佛教历史过程当中,伏藏这一事实连续不断地显现在人们的面前。
第一个取得格西学位的汉族喇嘛洛桑珍珠格西的《雪域求法记》里,记载了“识藏”的说法。在后藏拉孜附近的扎叶巴寺,茜藏最着名的寺庙桑耶寺与青朴修行地,都会挖到经典。
茜藏最古老的土着宗教——“苯教”,在受到藏传佛教的冲击下,就有过“伏藏”的历史。历史上,苯教一方辩论失败,被信奉佛教的赤松德赞下令取缔。苯教徒不敢公开活动,他们到处埋藏苯教的经典,这些经典形成了苯教的“伏藏”。而到了9世纪朗达玛灭佛时期,佛教信徒也开始“伏藏”。
后来,宁玛派就有在某地挖出经典之说。取藏者被称为“得登巴”,相传都是莲花生大师和他的弟子的化身,圆满地重整伏藏经文,并准确地解读伏藏经文的理论和方法,最着名的如《茜藏度亡经》、《大圆满》等。
另类伏藏之说
佛经里介绍了不靠藏宝图而发现伏藏的另类方法。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1470
1471
1472
1473
1474
1475
1476
1477
1478
1479
1480
1481
1482
1483
1484
1485
1486
1487
1488
1489
1490
1491
1492
1493
1494
1495
1496
1497
1498
1499
1500
1501
1502
1503
1504
1505
1506
1507
1508
1509
1510
1511
1512
1513
1514
1515
1516
1517
1518
1519
1520
1521
1522
1523
1524
1525
1526
1527
1528
1529
1530
1531
1532
1533
1534
1535
1536
1537
1538
1539
1540
1541
1542
1543
1544
1545
1546
1547
1548
1549
1550
1551
1552
1553
1554
1555
1556
1557
1558
1559
1560
1561
1562
1563
1564
1565
1566
1567
1568
1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