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举凡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都在这种大争之中碰撞出最灿烂的辉煌。战争规模最大,经济改革最彻底,权力争夺最残酷,文化争鸣最激烈,民众命运与国家命运的联系最紧密,创造的各种奇迹最多,涌现的伟人最多―――所有这些,都是后来的时代无法与之比肩的,甚至是无法想象的。
在这样的历史土壤中成长的秦帝国,是那个伟大时代强力锻铸的结晶。
秦帝国崛起于铁血竞争的群雄列强之林,包容裹挟了那个时代的刚健质朴、创新求实精神。
她崇尚法制、彻底变革、努力建设、统一政令,历160余年六代领袖坚定不移的努力追求,才完成了一场最伟大的帝国革命,建立起一个强大统一的帝国,开创了一个全新的铁器文明时代,使中国农业文明完成了伟大的历史转型。
作为时代精神汇集的大秦帝国,最集中的体现了那个时代中国民族的强势生存精神。
中国民族的整个文明体系其所以能够绵延相续如大河奔涌,秦帝国时代开创奠定的强势生存传统可以说是起了决定姓的作用。
不幸的是,作为统一帝国的短促与后来以儒家观念为核心的官方意识形态的刻意贬损,秦帝国在“暴虐苛政”的恶名下几乎湮没在历史的沉沉烟雾之中。
两千年来,在对秦帝国的描绘评判中,旧的正统形态与旧的民间艺术异曲同工,或刻意贬损,或无意涂抹,悠悠岁月中竟是众口铄金,中国文明正源的万丈光焰竟然离奇的变形了。
这是中国历史的悲剧,也是中国文明的悲剧――一个富有正义感与历史感的民族,竟将奠定自己文明根基的伟大帝国硬生生划入异类而生猛挞伐!
当许多人在西方文明面前底气不足时,当我们的民族文明被各种因素稀释搅和得乱七八糟时,我们淡忘了大秦帝国,淡忘了那个伟大的时代,淡忘了向巨大的原生文明寻求“凤凰涅盘”的再生动力。
虽然我们没有忘记秦帝国,但却也淡漠了那个时代的勇气与创造力。
(一些杂谈,以史为镜。求收藏点击推荐,要给力呀。)
------------
第二十一章 余波
(上一章废话有点多,偶然看到了这些,所以就无耻的引用了部分,见谅则个!钓鱼岛是中国的!)
百家的代表人物很快就达成了一致,决定再看看形势的变化从长计议。
此次商议明显不会再有什么结果,绿袍人显然是此地的主人,在他的引领下厅中的众人就陆续散去。
红鼻子老头却并没有同其他人一样离开,而是背着双手不停的在大厅中游走,愁眉不展。
不一会,绿袍老者送完众人回到大厅见红鼻子老头抑郁不乐安慰道:“文通君不必担忧,秦之暴政已失民心,今乱象既起,六国遗族定不会放过这大好时机。我等只需顺势而为即可。”
文通君,即孔鲋,儒家创始人圣人孔子第九代孙。战国末期,百家争鸣,儒家学派以仁与礼为主的思想理念显然跟战国末期所形成的大争之世的总体趋势是相悖的。
自然而然,在战国末期近百年的时间中,儒家学派是备受冷落。
在秦统一后,秦帝国一旦能敬儒而用,则无疑是海纳百川的最好证明。
于是儒家这个近百年几为天下遗忘的曾经的显学流派,被始皇帝嬴政的诏书隆重而显赫地推上了帝国政坛。
而孔鲋作为孔圣人的嫡系第九代孙当时的儒家学派领袖,也被始皇帝嬴政任命为堪比旧时诸侯的高爵――文通君,官拜少傅,统领天下之士。
秦及其之后的两汉,所谓之士,是诸般治学流派的泛称;统领之士,便是事实上的天下学派领袖。
然后后世的事实证明,这是一件极具讽刺意义的事情。
大秦帝国在历史上第一个将备受冷落的儒家学派推上了学派领袖的位置,然而这个学派却没有投桃报李,反而旧病复发一意孤行,主张坚持商周时候的分封制,坚持以诸侯分封而治天下,主张复辟。
始皇帝嬴政大怒之下治罪于孔鲋,而孔鲋则提前匆匆逃走,并带着所有儒家学派的士子躲过了始皇帝的搜捕。
嬴政一怒之下,愤掘圣人孔子之墓,这不得不说就是“焚书坑儒”的前因了。
孔鲋听到绿袍老者的安慰只能无奈的点点头道:“谢了凡兄提醒。子舆明白。”
绿袍老者显然是大秦的官员,秦朝规定三品以上的官员着绿袍,一般庶人则只能穿白袍。
了凡即墨家学派自墨子后的代表田鸠的第七代孙,田仁,字了凡,现任墨家流派的领袖。秦朝有博士议政制度,又分十二大博士,七十二博士。而田仁身为墨家学派的领袖是十二大博士中的一个。
孔鲋之所以如今愁眉不展自然是因为自“焚书坑儒”之后,整个大秦已经没有儒家学派的立足之地,儒家学派如今只能隐入暗中传学,一曰不能推翻大秦,儒家学派自然一曰不能出头。
这对曾经身为诸家学派领袖的儒家学派来说是无论如何不能接受的。
《淮南子?要略》载:“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显然墨家学派的思想是从儒家分出来的,只不过经过墨子重新对儒家学说进行了批判和改造,从而树立起自己的一面旗帜。
虽然战国末期百家争鸣时,墨家和儒家同样相互批判,但是秦统一后,作为有香火之情的墨家和儒家,自然而然的成为联盟。
所以在儒家获罪之后,墨家学派一直在暗中照拂。
田仁对大事不可为同样是满心沮丧,所以就没有更多的规劝孔鲋,两人心有萋萋之下,谁都不想多说,无奈各自散去休息。
…………………
灯火通明的丞相府。
巨大的前厅同样点满巨烛,亮如白昼。人影幢幢,坐满了身着各色袍服的大大小小的官员。
秦朝时期,并没有科举制度,所以大部分的官员都是通过丞相举荐之后皇帝任命来获得官职,权利相对来说集中与丞相,而丞相是由皇帝来任免,这样又变相的集中了皇权。
大厅所坐的官员大部分都是丞相李斯一系的朝官,秦朝并没有后世皇朝所谓的党争和派系,但是因为受丞相所举荐自然而然这些官员会倾向于丞相。
丞相李斯高坐上首,而在他右边则是一个精神矍铄的老者,满脸皱纹,但是双目炯炯有神,给人一种强大的压迫感。
此人赫然正是大秦帝国的右丞相冯去疾。
大厅两侧坐满官员,李斯左手边是一个一身戎装的中年人,古铜色的肤色,大耳阔鼻,虎目浓眉,给人不怒自威之感。面容跟坐于上首李斯旁边的老人有几分相像。
冯劫,右丞相冯去疾之子,父子同朝为官并同居高位,冯劫是大秦帝国御史大夫,领将军衔。
在戎装中年男人对面是一个面白无须,长相有点阴柔面孔狭长的马脸中年男人。正是大秦廷尉姚贾,长期掌管大秦帝国的刑罚,加上他略显阴柔的面相给人一种阴森森的感觉。
冯劫下首坐的赫然是刚刚同胡亥东巡归来、屠尽赵高一族的少府章邯。
王离和其余禁军将领此时正在宫中,只有他完成了胡亥交代的任务之后,就在家休息,此时却被丞相李斯招来。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28472
28473
28474
28475
28476
28477
28478
28479
28480
28481
28482
28483
28484
28485
28486
28487
28488
28489
28490
28491
28492
28493
28494
28495
28496
28497
28498
28499
28500
28501
28502
28503
28504
28505
28506
28507
28508
28509
28510
28511
28512
28513
28514
28515
28516
28517
28518
28519
28520
28521
28522
28523
28524
28525
28526
28527
28528
28529
28530
28531
28532
28533
28534
28535
28536
28537
28538
28539
28540
28541
28542
28543
28544
28545
28546
28547
28548
28549
28550
28551
28552
28553
28554
28555
28556
28557
28558
28559
28560
28561
28562
28563
28564
28565
28566
28567
28568
28569
28570
28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