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的印象中,似乎楼兰国根本就没有镇国之宝一说。
紧接着他又给自己脑补了,难道是父皇太过宠爱自己的妹妹了?真的有镇国之宝却是没有告诉自己等人,而是将镇国之宝交给自己的妹妹保管?
这个可能姓不是没有,并很快被薰忽而所接受。
只是,当伊娅高举那个暗金色宝盒的时候,原本正在脑补的薰忽而先是一愣,然后似乎想起了什么,两只原本放在大腿上的手掌深深的抓住了衣裳,青筋暴露,脸上更是在瞬间变得苍白无比。
薰忽而似乎从那盒子上想到了极为可怕的事情。
随即看到王岩打开那宝盒,薰忽而更是大气都不敢出,一双带上了几分血丝的眼睛死死的盯着王岩的动作。见到王岩将那宝盒放在台阶上而且没有任何的异样,薰忽而终于稍微松了一口气。
可是,当薰忽而看到那从黑暗中走出来的三道腰上悬挂着金牌的黑袍身影时,刚刚松开的手掌又再次紧紧的攥在一起,似乎他此刻抓住的根本不是自己身上的肉一般。
来咸阳也有一个多月了,薰忽而自然认得这些人做什么的。
大秦皇帝身边的龙卫府亲卫,早已经闻名于天下。而金牌龙卫,更是皇帝身边的近侍,任何一个人走出去,即便是六部尚书也不敢怠慢的存在。
不说这些人自然是要检查自己妹妹献上的那所谓楼兰镇国之宝的宝盒以及宝盒内的物事了。
三人在前前后后小心翼翼的检查着宝盒,整个大殿内落针可闻,所有人都看着三人的动作,不过大多数人都不担心那宝盒内会有机关,毕竟这个时候在宝盒内装机关那是找死啊。
只有薰忽而感觉这一刻是时间流逝的是那样缓慢,度曰如年已经不能形容他此刻的心境。大滴大滴的冷汗不断的从他额头上、两鬓处滚下。
蒙恬那一群大秦重臣的落座处。
邹宏也在好奇那楼兰公主送给皇帝的宝盒是什么,当那宝盒一侧绘的那一只三足红色巨鸟时,邹宏微微皱眉,不由自主的轻咦了一声。
听到邹宏的这声轻咦,坐在他左侧的蒙毅看了一眼邹宏小声道:“太史大人,莫非是识得此物?”
“不曾识得!”邹宏看着那在高台上闪烁着诡光的暗金色宝盒心不在焉的道,“只是,我总觉得此物有些熟悉,似曾在某处见过此物!”
“哦?”蒙毅听到邹宏的话讶然道。
不过这个时候邹宏似乎一门心思都用来苦苦寻思自己曾经在哪里见过那东西,根本没有听到蒙毅的话一般,只是看着那暗金色宝盒出神。
蒙毅等了半天见邹宏没有回音,还是盯着那宝盒在发呆,压下心中的疑惑没有继续问下去。
这个时候,龙卫府三名专业人士似乎已经将宝盒检查完了,齐齐躬身对胡亥一礼,似乎低声说了些什么,胡亥有些诧异,最后缓缓点头表示了同意。
三名龙卫府死士退下,不一会王岩指挥着几个御林军兵卒又抬了一张铜案上来。将放在御阶上的宝盒放在了那铜案之上。
然后,缓缓将暗金色宝盒面对着大殿的方向打开了。
大厅一角,薰忽而终于松了一口气,才发现自己的衣衫已经尽皆被冷汗浸湿,而两条大腿更是痛入骨髓。
只见宝盒正中央,一块大红色的不知道什么材料的布料包裹下,一颗有诚仁拳头大小的圆形物事正端端正正的放置在宝盒中。
淡淡的带着些许诡异的红色毫光在那红色布料被掀开的瞬间,充斥着整个阿房宫正殿内。将原本如同白昼般的阿房宫正殿瞬间渲染成了一种异样有如血色一般的淡红色!
那是一颗看似透明实则内里有很多红色丝线在氤氲翻滚的宝珠!有些诡异的是,宝珠内那氤氲翻滚的红色丝线般的物事,似乎是一些材质,又似乎活物一般。
红光,应该正是从那宝珠中的似活物一般的物事中传递而出!
“哇!”
阿房宫正殿内的大秦群臣顿时传出一阵惊叹声!(未完待续。)
------------
第一百九十九章 陨玉珠
一颗血色绝世宝珠!
好吧,除夕夜说血色太过不吉利,那就粉红色吧。
虽然很多人都想说它是粉红色宝珠,但是那逐渐扩大似乎要将偌大的阿房宫正殿都渲染成淡淡的血色的宝珠,给人的感觉就是这样。
对这样一颗宝珠虽然人人惊叹,但是却绝对不会太过吃惊。
因为,很多人尤其是蒙恬、尉缭一干老臣都知道,在大秦,也有一颗这样的宝珠。
不过那颗宝珠发出来的却是淡淡白色毫光,而不是如这颗由楼兰公主奉上的这般是血色光芒。历史上,那颗宝珠曾经在李斯的《谏逐客书》中出现过。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
所谓随、和之宝,“和”正是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大秦皇帝玉玺;至于“随”,则正是随侯珠。
随侯珠,传说随国的君主随侯在一次出游途中看见一条受伤的大蛇在路旁痛苦万分,随侯心生恻隐,令人给蛇敷药包扎,放归草丛。这条大蛇痊愈后衔一颗夜明珠来到随侯住处,说:“我乃龙王之子,感君救命之恩,特来报德。”这就是被称作“灵蛇之珠”的随侯珠。
当然,这些都是神话传说。
不过随侯珠这颗绝世宝珠从李斯给始皇帝的《谏逐客书》中就可以知道,必然是存在的。
随侯珠和和氏璧,当时已经是名满诸侯的绝世宝物。
公元前706年楚武王向随侯讨要随侯珠,这个要求自然遭到了随后的拒绝。然后楚武王开始伐随,随国经过几次顽强抵抗最终败于楚国,随国灭亡,随侯珠自然别楚国得去。
公元前362年,秦献公卒,二十一岁的秦孝公立,秦国国土以东的强国有六,齐、楚、魏、燕、韩、赵并峙。淮北、泗上之间仍有小国十余个。而秦国仍然荒僻在雍州,东受魏欺,南要楚扶。秦不为各国重视,连权力被架空的周天子都不愿意搭理秦国,不能参与中原诸侯的会盟。
秦孝公愤然喊出:“诸侯卑秦,丑莫大焉”。这一年,秦孝公颁布“求贤令”,卫人秧就是这个时候来到秦国,并很快被秦孝公所重视,随即秦孝公开始重用卫秧在秦国行变法,秦国国力开始迅速强盛起来。
公元前342年,楚宣王率军三十万东进淮北,齐威王率二十万齐军南下泗上,越王之侯率二十万越军出广陵(扬州),北上淮北,宋君偃也率军十万东进徐州,四[***]队为争夺淮北、泗上千里膏腴之地而展开了激战。最终,淮北、泗上争夺战以楚军全胜而告终,除了山东的几个小国外,淮北、泗上的十几个小国尽入楚国版图。。
正当楚宣王与齐、越、宋三[***]队大战淮北之时,卫鞅率二十万秦军出蓝关(蓝田关)兵分二路,一路东出洛南,一路东出商洛古道,二路秦军会合于商州,赶走商州西南面丹江一带的数百楚军,接着又挥师东出,夺取具有数千楚军把守的丹凤和少习关(武关),并派大军驻守商洛、丹凤和少习关。把丹江以北,少习关(武关)以西,连同整条商洛古道并入秦国版图。
楚宣王闻讯马上领兵回师,派遣使者质问孝公。
在此之前,百余年的时间内,秦楚两国世代联姻,联手抵御当时的两大强国魏国和齐国南侵西征。
而在孝公之父献公(公元前365年)时,春秋霸主魏惠王联合赵韩两国同时出兵伐秦。秦国与魏国、赵国战于陕北、河西之地(陕西省关中东部黄河洛河之间的地区),与魏国、韩国战于洛南,三国联手打得秦军节节败退,魏国很快取河西华阴、崤函古道及古潼关县,赵夺后世山西榆关,延安两地,韩取灵宝至潼关。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57176
57177
57178
57179
57180
57181
57182
57183
57184
57185
57186
57187
57188
57189
57190
57191
57192
57193
57194
57195
57196
57197
57198
57199
57200
57201
57202
57203
57204
57205
57206
57207
57208
57209
57210
57211
57212
57213
57214
57215
57216
57217
57218
57219
57220
57221
57222
57223
57224
57225
57226
57227
57228
57229
57230
57231
57232
57233
57234
57235
57236
57237
57238
57239
57240
57241
57242
57243
57244
57245
57246
57247
57248
57249
57250
57251
57252
57253
57254
57255
57256
57257
57258
57259
57260
57261
57262
57263
57264
57265
57266
57267
57268
57269
57270
57271
57272
57273
57274
57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