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回首不知处,疑是酒酣魂梦中。

    一曲笙歌瑶水滨,曾留逸足驻征轮。

    人间甲子周千岁,灵境杯觞初一巡。

    玉兔银河终不夜,奇花好树镇长春。

    悄知碧海饶词句,歌向俗流疑误人。

    珠露金风下界秋,汉家陵树冷修修。

    当时不得仙桃力,寻作浮尘飘陇头。

    五十余年四海清,自亲丹药得长生。

    若言尽是仙桃力,看取神仙簿上名。

    月照骊山露泣花,似悲先帝早升遐。

    至今犹有长生鹿,时绕温泉望翠华。

    幽蓟烟尘别九重,贵妃汤殿罢歌钟。

    中宵扈从无全仗,大驾苍黄发六龙。

    妆匣尚留金翡翠,暖池犹浸玉芙蓉。

    荆榛一闭朝元路,唯有悲风吹晚松。

    上清神女,玉京仙郎。乐此今夕,和鸣凤凰。

    凤凰和鸣,将翱将翔。与天齐休,庆流无央。

    玉为质兮花为颜,蝉为鬓兮云为鬟。

    何劳傅粉兮施渥丹,早出娉婷兮缥缈间。

    水晶帐开银烛明,风摇珠珮连云清。

    休匀红粉饰花态,早驾双鸾朝玉京。

    三星在天银河回,人间曙色东方来。

    玉苗琼蕊亦宜夜,莫使一花冲晓开。

    本书首发来自17k,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

    

    #includevirtual="/fragment/6/3236.html".qrcode{width:590px;margin:0auto;background:#fff;border:1pxsolidc;padding:15px20px;overflow:hidden;}.qrcodeimg{float:left;}.qrcodeul{margin-left:120px;font:14px/1.5"microsoftyahei";padding-left:15px;}.qrcodeli{list-style:square;margin-bottom:5px;}

    扫描二维码关注17k官方微信,最新章节也可以在微信上看啦!点击微信右上角+号,选择添加朋友,搜索公众号“wap_17k”关注我们。回复"大奖+你的qq号"参与活动。10部iphone6,万名qq会员等您来领!
------------

第一章天目镇

    天目山以南三十里处,有一处集镇,名曰天目镇,以山得名!乃安平郡吉安县的县府所在地。

    镇子不算小,有四五千户人家,数万人口。两条繁华的街道呈十字交叉穿过镇中,镇中心即为十字交叉处,乃县衙所在地。

    十字街东北向便是红曲酒坊,这是家百年老店,所酿老酒红曲酒远近驰名。

    镇上的标志性建筑――吉安镖局坐落在十字街的东南向。镖局的大门两旁,矗立着一对怒目圆睁的石狮子,飞檐挑梁的正屋下,是“吉安镖局”四个金色大字。大门前挺立着一根约五丈高的旗杆,在旗杆的顶端,迎风烈烈飘扬着大红底,烫金字,黑色鎏边的镖旗。大门尺高的门槛两旁,立着两面一人多高的装饰石鼓,大门对面还有一排整齐的拴马桩,整个镖局透着威武和气派。

    天目镇的清晨,阳光透过薄薄的晨雾,带着一股温暖的气息,散落进大街小巷,每家每户。

    江南水乡――天目小镇的早晨是恬静的。小镇里雾霭朦胧,镇旁宽宽的河面上河水清澈见底,就像一面澄碧如镜的大镜子,能映出远处翠绿的山。碧绿的水,映出小镇周围水墨画般朦胧的一切。沿街的河边停满了各式各样的小船,一只挨着一只,石桥下不时的有一叶叶小舟,从半月形的桥洞悄悄地钻出!

    镇子南面有一座高大的古色古香的建筑,灰瓦白墙和高大的门楼,门楼墙壁有精致的雕花。建筑之中无论正房厢房游廊,皆轩峻壮丽;且院中随处之树木山石皆在,院子里面,几根长的竹竿架上,爬满了花藤,稠密的绿叶衬着紫红色的花朵,又娇嫩,又鲜艳,远远望去,好像一匹美丽的彩缎。挑梁飞檐的正屋前挂着一块牌匾,写着方正的四个楷书大字“吉安县学“。

    朗朗的读诵声从中传出,整齐干脆,但从那略显稚嫩的语气中,可以清晰的辨别出这是一群尚未成年的孩子。

    “君子者,权重者不媚之,势盛者不附之,倾城者不奉之,貌恶者不讳之,强者不畏之,弱者不欺之,从善者友之,好恶者弃之,长则尊之,幼则庇之。为民者安其居,为官者司其职,穷不失义,达不离道,此君子行事之准。”

    屋中,嘴边挂着八字胡的老先生拿着戒尺,绕屋缓缓踱着步子,三十几名少年端坐着,摇头晃脑的跟着先生诵读课本。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些少年,小的年仅八至九岁,大一点的也尚未满十六之龄,正在大声诵读论语。在武周国,十六周岁便是成年的年纪,一般没有考取功名的便不再留在县学,而是要正式踏入社会,学习生存之道了。

    能上县学的一般都是家庭条件比较好的,并且家中在吉安县也有一定的地位。毕竟县学里名额有限,学费也不便宜。普通人家能上镇上的私塾已经不错了。上课的同学基本都是穿着较好,其中一位坐在后排的清瘦少年,样子看上去大约十五六岁,皮肤白析,长相清秀,头发用丝绳随意的绑着,身上穿着一件蓝绸长衫,一眼看去,颇有风度。

    清瘦少年的父亲乃是本镇著名的大夫,在本镇东面开了一间名曰“回春堂”的药铺,请了十数个伙计打杂,少年母亲多年耳濡目染也颇通岐黄之道,在药铺里帮忙打理生意。因早年曾经治好过上任县太爷久治不愈的头疼病,少年在父亲的荫佑下进入了县学。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为了让少年能光宗耀祖,进士及第,家里也是对他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少年虽然吃穿不愁,但也并非出身在大富之家,在父母亲的教导下打小也非常懂事,知民间之疾苦,无纨绔之气。少年读书非常刻苦,因为有良好的教育,上学的时间较早,六岁便来到县学,在县学读书的十年间,他的成绩虽然不是最拔尖的,但也处于上游水平。前年县里童生考试不负众望得中秀才,十四岁便有功名在身。

    若是不出意外,明年三年一度的郡城乡试,少年很大希望考取举人,到时就有资格进京会试。会试中如能进士及第,便能进入仕途光宗耀祖。

    这日,正是红曲酒坊郭掌柜五十大寿,镇上前来庆贺的人不少,红曲酒坊临街的门脸上披挂红绸,门前人来人往,川流不息,喜庆弥漫着整个十字街。

    红曲酒坊前店后居,前面一排八间门脸,后面是三进的庭院。一进的大院子里面摆满了方桌椅凳,与大门外一样披绸挂彩。酒坊的伙计和酒店隔壁天目酒楼的厨子,正在忙里忙外张罗着酒席。

    酒坊门前站着一位高胖的中年人,其面色红润,唇上留着短须,一身褐色锦袍紧裹在身上,这便是酒坊的主人,郭天德郭掌柜。

    郭掌柜站在酒坊面前,不停的对着前来祝贺的客人拱着手,面带笑容。天近午时,天目镇东边大街走来一大一小俩。前面的中年人昂首挺胸,背负着双手,颌下黑色长须随风轻拂。后面的清瘦少年亦步亦趋,垂着双手,宽大袖袍前后一摇一摆。此二人正是镇东回春堂药铺的掌柜,精通岐黄之术的周广嗣和他的幼子,在县学读书的周墨扬。

    父子俩慢慢悠悠,不紧不慢的走着。春深时分,快近正午的阳光晒在身上有点儿燥热。父亲还好,依然迈着八字步,轻快自如风尘不惊的样子。周墨扬却已是走的汗流满面。

    “到了啊!”少年紧跟两步,用袖子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自言自语道。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8318 8319 8320 8321 8322 8323 8324 8325 8326 8327 8328 8329 8330 8331 8332 8333 8334 8335 8336 8337 8338 8339 8340 8341 8342 8343 8344 8345 8346 8347 8348 8349 8350 8351 8352 8353 8354 8355 8356 8357 8358 8359 8360 8361 8362 8363 8364 8365 8366 8367 8368 8369 8370 8371 8372 8373 8374 8375 8376 8377 8378 8379 8380 8381 8382 8383 8384 8385 8386 8387 8388 8389 8390 8391 8392 8393 8394 8395 8396 8397 8398 8399 8400 8401 8402 8403 8404 8405 8406 8407 8408 8409 8410 8411 8412 8413 8414 8415 8416 8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