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对,都过去这么久了,要隐藏一个人的话时间完全足够,还是不能因此而排除掉她的嫌疑……

    不过,如果知道她刚刚出来的地方通往哪里的话,说不定就可以知道点什么了。

    我继续在原地屏住呼吸,小心观察着小墨的下一步行动。

    小墨捡起手电筒之后,稍微往四周照射了一下――差一点就又扫到我了――便按我来时的路离开了这个岔路口。走之前还又往后照了一下,仿佛在确认有没有尾随跟踪者――突然的动作让我心里紧了一下。不过还好她只是草草照了一下便急匆匆地走了。

    等她一走,我便迫不及待地从她出来的右边路口钻了进去。前方是一条圆弧形的隧道,虽然没有其他的交叉路口了,但地面设计得一会儿上坡一会儿下坡的,而且还非常光滑,所以走起来非常耗体力,没一会儿我就开始气喘吁吁了。

    还好,这时候我看到前方有亮光传来――是出口!

    我几乎是用跑的来到出口,心情简直激动难耐,迫不及待地希望出现在我眼前的会是另一个带着铁链和木板的索桥走道。

    可现实是,前方又是一条死路。只不过上方居然有一个被打通的大洞,看那个深度和大小,应该是被做成了院子里的水井的模样,而水井上方似乎有铁栏杆锁住了,所以通过水井照射进来的光线也别切成了一块一块的,但依然不减那光线的明亮度。

    我上前去探查了一下,发现这回这死路似乎真的只是死路而已,四周也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那么小墨刚刚过来这边到底是来干什么的呢?

    不对,一定还有什么东西我漏看了,所以没有发现这里的机关所在……

    我皱紧眉头,又回头看了一眼那个里面设计得非常奇怪的隧道口。

    话说,那个隧道里面的道路为什么要设计成反反复复的上下坡呢?……

    联系到这里的水井……难道是用来防止漏水的?就是用层层叠叠的上坡的坡度来挡住贮存在那里面的水资源那种?……

    那为什么不干脆把这个洞口封住呢……不管坡度再怎么高,里面万一有水还是会露出来吧……不仅起不到很好的储存作用,还限制了水位。而且一旦露出来那些水就很难再舀回去了,多浪费啊……

    所以到底是为什么要这么设计呢?有什么这里有而之前的密道里都没有的东西吗?以至于需要用到这么神奇的设计?

    我仔细观察着四周,苦苦思索着,却百思不得其解,手下意识在身边墙壁那里上下摸着。突然,我察觉到了一个很不自然的点。

    ――如果这里真是水井的话,为什么边上的墙壁上竟然都没有苔藓呢?

    我仔细又摸了摸,真的是特别光滑的石壁,可是确实一点发潮的苔藓也没有。这真的很奇怪啊,因为就算水井枯了,里面曾经长过的苔藓的痕迹也不是那么轻易容易消去的吧?可这里居然一点这种痕迹也没有……

    难道,其实那个坡道的设计跟水是没有关系的?那么还有什么样的可能性需要这种设计呢?――明明这种繁复的坡度不管搭建起来还是走起来都很麻烦。但是设计者不会无缘无故画蛇添足地在建筑物里加这种东西的,一定有它存在的特别意义。

    我到底忽视了什么?

    这时,我突然间想到了什么。

    话说,这种多重的坡度我好像在哪里看到过……确实是有隐隐的印象,可是怎么突然间想不起来到底在哪里了呢?

    越努力想记忆反而变得越模糊。但这种上下上下不停重复的感觉,似乎感受过不止一遍啊,简直像是印在身体里的某种记忆一样,熟悉到即使不需要大脑,也能反映出来。

    啊!等等!这不就是――
------------

DAY 61 找到

    这不就是学校示波器里经常能看到的图像吗?!那种三角波。

    为什么现在才发觉呢?明明已经做过那么多课程设计实验了,应该第一时间就会反应过来的啊?我有些些微的懊恼。

    大一专业课程中就有教到,通过对脉冲实验箱不同端口的连接,可以在示波器上观察到各种电路所创造出来的不同年电流波形。其中最常出现的除了锯齿波以外最多的就是三角波了,波形跟这些陡坡一样,呈现规律性的上下摆动。

    虽然把三角波跟这里的地形摆在一起稍微有些牵强,但是我记得教通信原理的那个光头教授有说过,三角波的特点是电压渐渐增大突然降到零,适合用于扫描电路中。而之所以适合用于扫描电路,是因为其电压不断上升下降变化,使得在定时的周期内囊概的固定取值范围内的所有电压值都可以得到实现。那么同理,这里的不断重复的三角形陡坡,是不是也是为了使得在坡度最高点和最低点范围内的所有高度都得以实现?

    可是为什么要特意这样呢?是为了什么才要一一检验所有的高度呢?

    难道说……在这一段距离里面,不同的空气层中都有不同的物质存在?是为了让通过的人都充分接触到这些不同的物质,才特意利用空气中不同物质的沉浮特性设计出这样的隧道来的?

    毕竟除了为了扩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或者阻挡手电筒光线的直接照射、提升可躲藏性之外也就只有这个原因比较有可取性了。难不成还专门是为了损耗追捕人的体力的吗?……可是逃进这里的人不也需要损耗相当程度的体力吗?这样还有什么意义呢……

    但是,那个时代似乎手电筒并没有这么普及吧?那么第二种猜想可以被排除了。剩下的第一种猜想本来就比较牵强,果然还是这个猜想比较可靠,那隧道中肯定隐藏着什么

    ――说不定知道这些物质是什么之后,我就可以知道小墨到底是过来干什么的了。

    我决定重新回到那隧道中去查看。首先刚开始进隧道的时候四周的一切确实非常正常,我每个角落都仔细用手中的手电筒照过了,什么值得特别注意的东西都没发现。

    可快要接近隧道中段的时候,我隐约注意到天花板上似乎有着什么东西,倒挂在那里。

    难道是蝙蝠?!我吞了口口水,小心地把手电筒的光线移到那里,下意识在脚下做好了随时逃跑的准备。

    但我想象中那种如电影一般整大群蝙蝠在光线的刺激下轰然向我冲来的场景并没有发生。那些在昏暗中被我误认为是蝙蝠翅膀的东西,其实是叶片。而且是倒挂的叶片。

    ――这隧道的顶上,从我此刻站着的地方开始,被种满了龙船花。

    而且是花朵颜色更加鲜艳的龙船花,简直接近血红色,成片妖艳地绽放着。

    难道……这就是“爸爸妈妈”所要寻找的,作为真正的试行药原料之一存在的龙船花?不过看起来品种确实跟咱们种的那种不一样……居然长在这种地方?!还这么巧被我碰上了……

    所以小墨其实是过来查看这些龙船花的?那么就可以解释小墨为什么特地来这种终端是死路的隧道里了。

    所以,其实这种不停重复的陡坡不是因为空气中以分层的方式分别含有什么特殊的物质,而是为了更有利于龙船花的生长吧。因为龙船花较适合高温及日照充足的环境,喜湿润炎热,而通过我刚才的观察,这隧道内并不湿润――墙壁上连青苔都不长。虽然通过倒置培养,利用隧道顶的渗水来巧妙栽培龙船花,却依然无法满足充足的日照这一条件。

    估计设计师特地建成了这种地板形状微妙的隧道,就是为了通过光滑的地面来将从那座井中引进来的光线通过定点反射注入隧道中,然后再通过这种特殊构造的地板、利用阶段性反射出来的光线来灌溉这些龙船花,来满足它们对于光照条件的需求,使得它们能如此茂盛繁荣、生机勃勃地开放。

    我忍不住赞叹了一下这精妙的设计,之后又感觉有些犹豫――现在我该怎么处置这些花呢?全部带走是不可能的了,可是随便采两支带走也没有多大意义吧?主要是也没有容器可以好好把它们装起来,来保证花朵不会被压坏啊。

    想了想,我决定用最笨的办法――

    我从背包侧面又翻出了一个塑料袋,从一个比较高的地方全力跃起、往返几次采了几支龙船花装进塑料袋里,然后将塑料袋小心绑在了背包的侧面。

    这样,至少能“保鲜”一阵子吧?……至于带走了要交给谁,到时候再说。

    正当我想要就这样离开这个隧道的时候,前方似乎又传来了隐隐约约的脚步声。难道是小墨又回来了?!我连忙往后跑,跑到快出隧道口的时候又停下来藏在某块黑暗中――隧道外面只有那座井和光秃秃的四壁,根本无处可躲。

    好在那脚步走到大约龙船花所在的地方就停了下来,开始不知忙些什么。我小心从藏身的沟壑处探出头去,却因为距离太远而不知道那到底是谁在做些什么。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1483 1484 1485 1486 1487 1488 1489 1490 1491 1492 1493 1494 1495 1496 1497 1498 1499 1500 1501 1502 1503 1504 1505 1506 1507 1508 1509 1510 1511 1512 1513 1514 1515 1516 1517 1518 1519 1520 1521 1522 1523 1524 1525 1526 1527 1528 1529 1530 1531 1532 1533 1534 1535 1536 1537 1538 1539 1540 1541 1542 1543 1544 1545 1546 1547 1548 1549 1550 1551 1552 1553 1554 1555 1556 1557 1558 1559 1560 1561 1562 1563 1564 1565 1566 1567 1568 1569 1570 1571 1572 1573 1574 1575 1576 1577 1578 1579 1580 1581 1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