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明芳摇头:“不用了,老向的司机会来接我们,马上就到了。”
小乔招呼着大家上了车,跟她们打了招呼先行离开。
夏碧珠依然站在那边陪着她们。
没过多久,一辆黑色小轿车停在边上。一个约三十七八岁的司机下车,走过来跟邹明芳打招呼。那司机接过夏碧珠手中的袋子,忍不住看了她几眼。
男人看见夏碧珠都会忍不住多看几眼,这是非常正常的反应。可是这个男人带着一丝的疑惑,令夏碧珠也忍不住回看了几眼。
司机没有趁机与美女搭讪,只是与夏碧珠点头道谢,然后招呼邹明芳与袁姐上车。
夏碧珠看着车缓缓离开,直到转角看不到影子。
------------
第7章 安素的小和尚
从中午与夏碧珠出去吃饭回来到现在,终于下起了一场雨,而且是一场大雨,如安素期盼的那样,阵雨过后天空又露出了笑脸。
站在顶楼天台的安素抬头看了看天空,深吸了口气,她已不记得自己有多久没看见午后阵雨过后这明净如洗的天空,她是那么的怀念。因为那像极了记忆深处那抹云淡风清的笑容。
她就这么无限眷恋地看着天空……
安素出生在省内的小县城一个工人家庭,父亲是工艺厂的画工,专门给竹、木器工艺品上画画。母亲刘慧是工艺厂的临时工,在编织车间编织竹藤类工艺品。安素从小受父亲的影响,喜欢画画,也颇有天分。工艺厂有外发加工活,厂里的工人会领了活带回家做。从三岁起,安素就学会了握笔。晚上爸爸在干活,她就在边上握着笔画得不亦乐乎。
五岁的小朋友大多都是无忧无虑,不知道愁苦。而五岁对安素来说却是个分水岭。五岁之前的她生活得很幸福。虽然家里条件不是很好,但她是爸爸的小公主。五岁之后,她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其它小朋友在父母怀里撒娇。
五岁那年,安素的爸爸病逝。爸爸过世时,家里已是一贫如洗。为了给爸爸治病,家里能变卖的东西全部被变卖。那时年幼的安素还不懂事,看着家里新买不久的黑白电视机、破旧的三用机、衣车通通被搬走,甚至那辆爸爸曾经每天骑着上下班二十八寸自行车都被推出去再没回来后,她不禁开始担心爸爸给她买的仅有的几样玩具会不会也被夺走。
几个月后,她的玩具还在,可是爸爸再也不会回来。
爸爸刚离开的那段日子,天天总有人来家里,什么话也没说,坐了坐,然后便是唉声叹气地离开。那些人走后,妈妈则是抱着她瑟缩在床上无声地哭泣。后来安素才知道,当初为了给爸爸治病,除了变卖了家里的东西外,还欠了几百元的外债。那时的几百元对于他们家来说是无疑个天文数字。虽然他们家住的是房管房,租金低廉,但是母女俩的衣食住行是笔不小的开销,单靠妈妈每个月那点微薄的工资实在难以维持,加上临时工不稳定,这个曾经幸福的家庭瞬间变得风雨飘摇。妈妈娘家已经没人,完全没指望。爷爷奶奶为了给儿子治病将棺材本都掏了出来,也过得非常拮据。幼儿园开学二十五元的学费令妈妈一筹莫展,之前借的钱还未还,实在也不好意思再去借,再说大家都知道他们家已无力偿还,也不太愿意再借。最后还是奶奶得知后,卖了家里的两只鸡,翻箱倒柜凑了三十元托人送过来。
那年过年前,安素被送到了郊区的爷爷奶奶家,因为妈妈要改嫁。对方是个开小吃店的,他娶安素的妈妈并答应为他们家偿还所有债务,而条件是安素不能跟过去。但是他们会承担她的学费,这是安素的妈妈争取来的。就这样,六岁开始,安素跟着爷爷奶奶生活,一年仅能见妈妈三两次。
安素去爷爷奶奶家的前一天,妈妈帮她整理东西时,把一盒新的水彩笔放进包里。她对女儿说:“妈妈知道你喜欢画画,喜欢你就继续画,妈妈会想办法存钱让你继续学。”
安素在那一天突然长大,懂事地点点头。
爷爷奶奶虽非年迈,但长期生活环境不好,加上痛失唯一的儿子,精神上打击很大,骤然苍老不少,奶奶更是很长一段时间病痛不断。老人倒也通情达理,知道儿媳还年轻,再加上对方也愿意帮忙偿清债务,所以支持儿媳改嫁,毅然承担起了照顾孙女的重任。
安爷爷是村里有名的鸭司令,因为他养了二十四只鸭子。每当别人问起他养了多少鸭子,他总是豪气干云地说“二十四万大军”。别小看这二十四只鸭子,它们只只会下蛋,而且比别人家的鸭蛋要好,那可是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安爷爷每天赶着他的二十四万大军到小溪边,让它们自行觅食,他自己则到地里挖蚯蚓。晚上把二十四万大军赶回来后,还得伺候它们吃“补品”。安爷爷的鸭蛋之所以比别人家的好,秘诀就在于这些“补品”。他把白天挖回来的蚯蚓处理好,然后细细地喂鸭子。但是也有发愁的时候,那就是早上起来捡鸭蛋,要是有几只没下蛋的话,他会急得去挤鸭子屁股。每当这个时候,安素总会乐得哈哈大笑。
安奶奶是个村里有名的绣花能手,经常绣鞋垫、肚兜、背带托邻居带到城里去卖。但是年纪大,即使天天坐在大门口不停地绣,产量也有限。所以,家里就靠爷爷的二十四万大军、奶奶的手工活和养鸡种菜,再加上政府给的那点少得可怜的补贴过日子。日子虽然艰苦,倒也不至于挨饿受冻。
安素是爷爷奶奶的精神支柱,对她疼爱有加、呵护备至。她在爷爷奶奶家虽然觉得快乐,却也孤单。小孩子的玩伴都是同龄人,而村子里的小朋友却不愿意跟她玩,因为她没有爸爸、妈妈。村子里的老人迷信,说安素的爸爸是短命鬼,失了顶梁柱的家庭晦气,安素的妈妈在丈夫尸骨未寒就改嫁,也不是什么好女人。相信了这种说法的人都不愿意让自家的小孩跟安素一起玩。村里小孩本就不多,跟安素同龄的那几个,很不巧地在相信晦气说法的行列。
安素来到爷爷奶奶家后,因为最近的幼儿园家里都远,老人不会骑自行车,接送实在不方便。妈妈跟爷爷奶奶商量,让安素下个学期提前上小学,不再去幼儿园。就这样,安素最后半年的幼儿园没再去,而是天天跟在爷爷奶奶后面转悠。
这个村子并不大,进出村只有一条路,村里的人也不多,生人能被一眼认出。村后有一座山,不是很高,上山的路也很安全,山上树木繁多,鸟儿、蝴蝶也多,村里小孩都爱上那里玩。特别是夏天,阴凉的山路便是小朋友们的乐园,连三岁的小朋友都会跟着哥哥姐姐上山玩。山顶有座寺庙叫妙法寺,已有上百年历史,每天早晨村里人都能听到那绵长的钟声。寺里的和尚不多,但香火旺。据说这里的菩萨很灵,所以远近闻名,连城里人都慕名前来烧香。奶奶是虔诚的佛教徒,初一十五雷打不动地去寺里烧香拜佛。
起初,安素并不愿意跟奶奶上山。因为她不认为寺庙里有什么好玩的。后来,她实在是很无聊,才跟着奶奶上山烧香。
奶奶几十年来,坚持初一十五到妙法寺烧香,寺里举行法会也会与居士们一起上山帮忙,寺里的师父们都认识她。妙法寺很大,大雄宝殿、药师佛殿、天王殿、观音阁、地藏阁等等,各阁各殿烧香、三跪三拜虔诚礼佛也需要不少时间。如果遇上有香客前来拜忏解厄,奶奶会虔诚地在莲社跟着居士们诵经。
安素第一次跟奶奶上山那天非初一也非十五,而是农历二月十九观音诞,寺里举行法会,奶奶是特意上山帮忙。她仍清楚地记得,那一天下着濛濛细雨,空气中蕴含着丝丝寒气,奶奶一手挽着竹篮打着伞,一手牵着她的小手上山。
刚进山门,便能听到从大雄宝殿里传来低沉的诵经声,祥和、神圣,让闻者顿时内心平静下来,就连活泼好动的小安素也不例外。那天寺里来了不少前来朝拜的人,安素好奇地东张西望。奶奶把早上从地里摘的那一篮子新鲜蔬菜送到伙房后,便领着安素到大殿朝拜。老人知道孙女活泼好动,担心她在大殿会影响师父们诵经,让她到外面玩。安素觉得诵经声枯燥,内心早已蠢蠢欲动。奶奶叮嘱她注意安全,不能乱跑,不能出山门。听完奶奶的嘱咐,她像放飞的鸽子,兴高采烈地往外跑。
安素并没有跑出去玩,而是盯上刚进寺里就吸引她注意力的东西。她喜欢那些佛教纹饰,连殿上供奉的菩萨身上的服饰她都看得津津有味。她将各阁各殿每尊菩萨身上的纹饰、香案桌围上的刺绣、龙门帐、宝盖、挂幡等等都认认真真地研究半天。她之前听说过大雄宝殿那香案上的桌围是早几年奶奶和村里其他绣花能手一起绣的。
如果奶奶在边上,肯定会制止她。当时寺庙里所有人都为法会忙碌着,没有人注意到一个小孩在各殿阁研究那些平时大家都不会去留意的东西。
当安素坐在地藏阁前的蒲团上,扯着香案上的桌围研究个底朝天时,她的衣袖被人轻扯了下。她回头看了看,惊喜地发现居然是个小和尚,与自己年纪相仿,身穿灰色长款僧衣,白色僧袜、灰色僧鞋,微笑地看着她。她从未见过如此好看的笑容,明净得如夏日雨后的天空。她也从未见过如此清澈的眼神,如清晨荷叶上的露珠。她不禁看呆了。从此,每当她看见明净如洗的天空,总会想起小和尚的笑容。以至于多年后,她在繁华的都市里想念小和尚的笑容时,总盼望着午后能下一场雨。
来村里这么长时间,这还是第一次有小朋友主动靠近她,这让安素觉得非常开心。
小和尚蹲下来,微笑着冲她摇摇头。顿时,淡淡地檀香味飘了过来。
咦?这个小和尚带着香味哦。这个发现让她忍不住凑过脸深深吸了口气。
小和尚微笑地看着他,又指了指仍被她扯着的桌围摆摆手。
安素问他:“你是说这个东西不能碰是吗?”
小和尚笑着点点头,露出了洁白而整齐的牙齿。
安素听话地放下桌围。
小和尚上前整理好,双手合十恭敬地拜了拜,然后转身朝她伸出手。这次她明白了,是要拉她起来。她开心地伸出手,借势站了起来。
两只小手相握的那一刻,安素的心里瞬时莫名愉悦,那感觉就像是早春二月的细雨飘落在脸上,冰凉而不刺骨,仿佛还夹杂着丝丝沁人心脾的芬芳。这是除了明净的笑容与清香外,小和尚给安素的另外一个感觉。
小和尚抽回自己的手,然后双手合十,指了指蒲团。
她会意地问:“你是说,这里不能坐是吗?”
小和尚依然双手合十,点了点头。
她疑惑地问:“你为什么不说话呢?”
小和尚依然双手合十,笑着摇了摇头。
她迟疑了一下,问:“你不会说话?”
小和尚没有点头也没有摇头,而是抬头望了望殿上供奉的地藏菩萨。谁也不知道那一刻,他心里在想什么?但是安素看见他脸上一闪而过的难过之色。待他再回过头来时,神色已恢复清明,轻轻地点了点头。
安素明白了,他是个不会说话的和尚,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哑巴。但是她很不喜欢哑巴这个词,她觉得这词怎么也不该用到眼前这个小和尚身上。想到此,她不禁难过。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7568
7569
7570
7571
7572
7573
7574
7575
7576
7577
7578
7579
7580
7581
7582
7583
7584
7585
7586
7587
7588
7589
7590
7591
7592
7593
7594
7595
7596
7597
7598
7599
7600
7601
7602
7603
7604
7605
7606
7607
7608
7609
7610
7611
7612
7613
7614
7615
7616
7617
7618
7619
7620
7621
7622
7623
7624
7625
7626
7627
7628
7629
7630
7631
7632
7633
7634
7635
7636
7637
7638
7639
7640
7641
7642
7643
7644
7645
7646
7647
7648
7649
7650
7651
7652
7653
7654
7655
7656
7657
7658
7659
7660
7661
7662
7663
7664
7665
7666
7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