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天子之怒—难出国门

    叶观等人听完书的当夜,北京城就又下起了大雪,大雪整整下了一夜。让那些喜欢雪的小孩子乐不可支,却让贫苦百姓难以御寒,如果不是京城的大户人家好心办了粥厂施粥,今年又得冻死饿死不少苦命的人……

    就在京城里的富户发善心施粥的时候,远在千里之外的大同府。

    七日之前――

    “老沈,你说这快过年了,今年这卫所有没有月例银子发下来?”一名身穿明军制式铠甲的男子靠在大同府城墙垛后面一边弓着腰跺脚,一边给冻得通红的手哈气取暖。一边得闲的时候与旁边同样在城墙上值守的同伴聊天。

    “那谁他娘的知道去。又不是刘都司在的时候了。每年多少咱们都能分点银子好安稳的过个年啊,还是刘都司啊,可怜额刘都司一家了,自己落得个粉身碎骨的下场,女儿和老娘也不知道哪里去了,想必是那些狗官把他们祸害了!俄家的闺女早就缠着俄给她买只珠花回去了。眼看着明年她就出嫁了,我这当爹的要是再不买,以后可就没机会喽!今年的冬天真他娘的冷啊,要是有口热得面条吃就好了。”年纪大一点的兵丁一边揉-搓着冻得通红的耳朵,一边想着自家的闺女就要嫁出去了,可是自己还没有给闺女买过什么好东西,心下有些愧疚。可是这白毛风一吹来,似乎把冷风都吹到了人的骨头里,冻得人只打寒颤,这位老沈又馋了,想着热乎乎的面条,口水都要留下来。

    “奶奶的,这些当官的真他娘的不是人养的。以前不管多少,总是有些银子发下来让咱们好歹把年过了,今年倒好,别说白花花的银子了,就连米面都没看到,咱们吃不饱怎么去抵挡那些鞑子?感情不是那些当官的拿刀拿枪去拼命!俄家的媳妇年后就要生了,你说我拿什么养活咱的大胖儿子哦!”那名年轻一点的兵丁一边抱怨上司的克扣,一边想起自家的婆姨,觉得心里暖暖的。

    “嘿,老六,你怎么知道就是大胖儿子?就不能是个闺女?”老沈开玩笑地说道。

    “呸,闭上你那乌鸦嘴,老子说是男娃子就是男娃子,额们家可是三代单传了,要是不生个儿子,俄娘会把我婆姨赶出去的,俄婆姨对俄可好了,俄可舍不得让她走。”年轻的男子怒骂道。

    “诶,俄觉得还是生女娃子好,都说女娃是爹娘的贴身小棉袄啊,你看看,咱们都是兵丁,生了男娃子以后还是兵丁,当兵的苦你还没受够啊?”说到这里,一阵冷风吹来,吹的两人又把头往女墙里面缩了缩。

    “六子,你听,是不是外面有什么动静?俄怎么听见马蹄的声音了?不是杀千刀的鞑子来了吧?”老沈虽然年纪大,可是当了几十年的兵了,还有要比这年轻人有警觉性。

    “哪可能呐,这么冷的天,那鞑子骑在马上不更冷?再说了,今年的大雪下了好几场,那些鞑子不得赶紧招呼自己的牛羊去,哪有时间往这里跑。还真当鞑子长着三头六臂,是神仙不怕冷呐!?”六子倒是很不以为然的撇了撇嘴。

    “不对,是马蹄声!”老沈没有就这样放下心,而是又站在城墙上看了看外面白茫茫的大地,然后又侧着耳朵听了听。越听越觉着是马蹄声。

    “鞑子来了!快,快敲锣通知藏兵垛里的兄弟们,快敲鼓通知城里的守备们,快烧狼烟!鞑子攻城啦!”老沈看见远处白茫茫的大地上突然出现无数的黑点,随着马蹄声越来越大,那些黑点也越来越多,最后居然在大地上形成了一副类似于黑色布匹样的场面,就像拿着镰刀的死神的阴影……

    看着城下越来越多的鞑子兵,在敲锣的同时,老沈想到的是自家的闺女的婚礼。而六子,想到的就是是不是应该生个女儿和自己还能不能看到自家的娃子出世……

    第二日早朝时分,正是弘治十六年的腊月二十,这也是弘治十六年的最后一次早朝了。下一次再开早朝就是弘治十七年的正月初一的大朝会了。所以不管是在京闲住的四品以上的京官或者勋贵,还是因公留在京城里的四品以上的外官都冒着鹅毛大雪来参加者弘治十六年的最后一次早朝,不管自己有没有折子,总得不让那些御史言官找到弹劾的机会不是。谁不知道那些御史言官就跟疯狗似的,逮谁咬谁。

    “有本早奏,无事退朝――”在山呼万岁之后,宣誓太监说出了一句耳熟能详的话来。

    “臣――兵部尚书刘大夏有兵部要事启奏陛下圣闻。”宦官刚讲完,一名身材干瘦却中气十足,身穿绯色官府,绣着锦鸡补子的老者迈步出班启奏。

    “有本奏来。”那名宦官看了看弘治皇帝,看见天子微微颔首,所以又扬着嗓子说道。

    “启禀陛下,兵部昨日晚间得到大同府八百里军报,蒙古鞑靼郭勒津旗旗主火筛于弘治十六年腊月十三日趁着大雪攻打大同府,据报,大同府游击将军王杲奋勇抵抗,杀死鞑子兵丁一百八十余人,抢回鞑子掠走的财物无数,人口三百六十九人。”兵部尚书刘大夏低着头奏报道。

    “哦?那可是胜了?”弘治皇帝听见这样的奏报很是欢喜。鞑靼人一直都是明廷的心腹大患,特别是土木堡之变后,本来积极向前准备犁庭扫穴的明军遭受了建国以来最大的一次打击,明军精锐损失殆尽,五十万老兵新兵一战而没。整个帝国的心态发生了一次翻天覆地的变化,开始固守长城,不随意惹怒已经分裂的了蒙古诸多部落。也是从这次打击开始,通过于谦和后来的文臣的不断努力,让文臣集团彻底的压制住了宦官和武将勋贵集团,甚至于开始明里暗里的以国家大义凌驾于皇帝之上。从太祖皇帝开始后经成祖和宣德时期不断增设的二十六卫的控制权也逐渐被削弱,最后皇帝手中的牌,只剩下了锦衣卫这一张。也就是皇帝跟臣子们玩牌的话,怎么玩怎么输。

    所以听见大同府击溃了来犯的敌人,弘治皇帝很是高兴。

    “不,陛下,虽然这报上是这样说,不过据臣从其他方面得到的消息来看,似乎王将军的折子有大问题。”刘大夏却口风一改,说出这样一番话来。

    “有何问题?”弘治皇帝听见刘大夏这样说,心中却突然想到,这老头肯定又要老调重弹了。

    “陛下,弘治十年,臣曾上书陈兵十害。陛下因故而不用。如今战事接连出现,就说明边塞军纪糜烂之甚啊!陛下,臣从宣化府,宁夏镇的军报中得知,蒙古孛儿只斤氏后裔巴图孟克雄心勃勃,妄图恢复他先祖铁木真昔日的荣耀,几经征战,已经统一了蒙古大部。这次拿火筛冒着大雪前来攻城,就是因为被巴图孟克从河套的前套地区赶到大同来的。以后巴图孟克打的火筛越狠,火筛攻打我大明边镇就越狠,这种态势,几成当初北宋年间,金国攻打辽国,辽国猛攻北宋的态势啊!我朝边军不堪战力,固守倒是不成问题,可是那里可能大胜鞑子,其中日然是边军谎报军情战功,如果还不更改边军糜烂的态势,正统年间瓦剌围攻北京城的形式将再次出现啊!陛下!”刘大夏言辞恳切,让很多文官听后都不自觉地跟着点头。

    弘治皇帝却心中不喜,他虽然是个守成的皇帝,不过他也希望能为自己的儿子解决蒙古这个明朝的心腹大患。天顺年间,安南黎灏被老挝打败,宦官汪直是通晓军政之人,所以想趁机攻取黎灏,恢复明朝对安南的宗主权甚至于再次在安南设立交趾布政使司,于是他对对宪宗说此事,皇帝向当时的兵部郎中刘大夏索取永乐年间讨伐安南的文书。刘大夏藏着不给,并秘密地向尚书余子俊说:“兵祸一开,西南立刻就完了。”子俊醒悟,这事情遂得停止。子俊到底醒悟了什么,无人得知,不过文官们这一次战胜了太监,虽然是靠着少打了一次仗来实现的。

    弘治皇帝曾经想派兵压制蒙古对明朝边镇的袭扰,不过一众文官却抵死不从,皇帝曾经问群臣,为何太祖太宗时期我军可以频频出塞,现在为什么不行?刘大夏却用陛下的才干固然不比太宗差,而将士人马却远不及太宗时期。一句话堵住了弘治皇帝的下文。

    所以虽说刘大夏是个好官也是个清官,可是他对太监和武将的忌惮实在是太深了,深的让弘治不怎么喜欢他。弘治皇帝看了看锦衣卫指挥使牟斌,想从他的那里得到些准确的消息。

    “陛下,臣锦衣卫指挥使有事启奏陛下。”牟斌出班启奏。

    “有本奏来。”

    “诺,陛下,锦衣卫密探得到消息,火筛袭扰大同府,大同府游击王杲兵败,火筛掳掠大量人口之后离去,参将秦恭,副总兵逗留不进。只夺回和收拢少量逃出的民众……”牟斌说到这里,语气渐渐低了下来,因为他看到皇帝的脸色已经越来越不好。

    “陛下,臣御史王伦禀报,民间士林传闻,大同府游击王杲,会同其他官员私下与敌酋互通,贩卖盐铁换取巨额利润,并且谋害不与他们同流合污的大同府都司刘世清,刘世清的女儿刘良女已经来登闻鼓寺敲登闻鼓诉冤。由此可知,军制糜烂到了何等地步,请陛下明鉴!”。都察院御史也赶紧出来加重砝码。

    “着刑部调查刘良女一案。着调查兵部派人去大同府调查情况,如若属实,依律论处。年后兵部各官员和五军都督府与六部尚书合议军制之事。退朝吧。”弘治皇帝叹了口气,然后下了旨意,接着转身离开,并未等群臣的山呼万岁,就离开了奉天殿。
------------

第六十八章:御下之道

    弘治皇帝回到东暖阁,依坐在炕边眉头深皱,早朝时分的那次朝会,让弘治心中的不安越来越强烈。

    弘治的不安,倒不是边塞的军事。边塞几乎年年都有战事,所以这次火筛袭扰大同府也是正常。虽然死了不少人,可是仍旧让皇帝提不起太大的兴趣。

    弘治的不安,也不是文臣的逼迫,自从他登基以来,不,自从天顺十二年北京保卫战之后,历代的皇帝几乎都被文臣压制着,所以今天这样的情况也不是一次两次了。弘治皇帝也知道那些文臣虽然过于强势,其实说到底了,也是为了他大明的江山万代,皇帝倒也并不是生气。

    弘治的不安,是不安在锦衣卫上面。早朝的时候,弘治皇帝看向锦衣卫指挥使牟斌的那一眼,除了是想他询问大同的情况,更重要的是希望牟斌能在朝会上面的发言能符合自己的心意。可是这牟斌让弘治很失望,甚至带着一丝丝的恐惧。

    “这最后的一卫也要被兵部收走了不成?”弘治看着六科给事中递上来的折子,这是内阁驳回他想在朝阳门外建筑延寿塔以及殿宇廊庑墙垣等为自己增寿的目的,传命内阁撰写诰书,由司礼监太监李荣、内官监太监李兴提督兴建事宜。不仅六科给事中封驳了他的圣旨,大学士刘健上言说:佛老鬼神之事,无益于世,有损于民。今寺观相望,僧道成群、斋醮不进,赏赉无算,竭尽天下之财,疲天下之力,势穷理极,无以复加。请收回前命,停建塔寺。后来各个府部大臣和科道言官都交章论奏,请罢其役。弘治皇帝无奈,只能收回了圣旨。

    “锦衣卫不可靠,牟斌与文臣走得太近了!”弘治皇帝想着今日早朝的时候牟斌与刘大夏等人一唱一和的搭台唱戏,弘治就忍不住的想要发火。可是他也知道,只要自己发火,那些大臣绝对心中暗喜,并且跪在地上嚎啕大哭,直到自己收回成命他们才会罢休。直言抗柬的名声也得到了,自己的圣旨也收回了,两头都得到了好处,倒霉的只有弘治他一人而已。

    “父皇,今日里的雪好大,天气也越发的冷了,皇儿特意从内务府调拨了一批香碳来东暖阁给父皇驱寒。父皇,这几日的咳疾可好了些?”弘治皇帝正在想着是不是要重开西厂,朱厚照也不等太监通禀,就快步跑了进来。

    “我的厚儿来啦。朕是怎么觉着这东暖阁越发的暖和了,原来是我的皇儿的孝心把这东暖阁都照的暖暖的。”弘治皇帝看见朱厚照进来,顿时就放下了公务,也不等朱厚照行礼,就一把把自己的儿子拉到了身边坐着,组偶找也没说皇儿惶恐而非要半坐在对面的炕上,而是与弘治并排坐着,一边暖着手,一边从旁边的果盘里拿着点心来吃。这样的情况,除了朱厚照父子,还真的难以在皇帝父子之间看见。

    “厚儿,去你母后那里请安没有?”弘治拉着朱厚照的手,慈爱的看着一边晃着双腿,一边把零食塞进嘴里的儿子,心中满是欣慰。儿子这次慈孝,夫复何求?

    “没去,坤宁宫里的规矩太多,母后也总是板着一张脸。皇儿的一举一动都要按着规矩来,所以皇儿呆在那里拘束的紧,也没意思。”朱厚照不满的撇了撇嘴,不在乎地说道。

    “皇儿,你母后也是想让你懂得规矩,好让你以后当皇帝的时候的一举一动都能符合皇家威仪,所以才对你严苛了点。你母后是为你好啊。”弘治皇帝叹了口气,自家的皇儿什么都好,唯一的不好就是性子跳脱,张皇后又是个特别讲规矩的人,所以朱厚照与自己的母亲关系不亲近。

    “反正母后没有父皇好。”朱厚照用袖子擦了擦嘴上的残渣,这才仰着头说道。

    “傻孩子。”弘治皇帝听见儿子这么说,也只能不自觉的苦笑了起来。

    “皇儿,这几日的功课如何了?”弘治突然问起了朱厚照的功课。

    “今日里刘先生抽空来东功率查验我的功课,结果我又被先生训斥了。”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844 845 846 847 848 849 850 851 852 853 854 855 856 857 858 859 860 861 862 863 864 865 866 867 868 869 870 871 872 873 874 875 876 877 878 879 880 881 882 883 884 885 886 887 888 889 890 891 892 893 894 895 896 897 898 899 900 901 902 903 904 905 906 907 908 909 910 911 912 913 914 915 916 917 918 919 920 921 922 923 924 925 926 927 928 929 930 931 932 933 934 935 936 937 938 939 940 941 942 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