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惊驾事故期间,多名文武大臣不思效忠护驾,只顾夺路逃跑,皇上震怒之下分别给与了削职为民,撤职和降职处分。

    一系列雷厉风行的手段之后,元帝又接连发布了安民诏令;为晋王举行大丧等举措,以安定民心官心,防止引起大规模动荡,不利于国家治安。同时,元帝亲自过问了晋王的丧葬事宜,诏令司空司马孚主持,司马攸辅助,同时严令司马孚、司马通、司马攸兄弟祖孙等人,严格约束子弟宗族,不得有任何僭越行为,否则将给于严惩。
------------

第十三章 硝烟 第三节

    “三哥,你倒是说说啊,这次事情可是闹大了!炎儿那小子死不足惜,但是我司马氏家族安慰可是头等大事啊,不可不做计算!”

    “七哥说的极是,必须想出妥善办法渡过这场危机,否则等小皇帝翅膀硬了,我们司马家族将会遭到灭顶之灾,必须早做准备才行!”

    “八叔,反了吧,这小皇帝也太过毒辣,竟然想把我司马氏给全部圈禁起来,简直是找死!”负责兵驻燕赵地区,防范辽东的镇北将军司马伦说道。

    “一派胡言,一个司马炎就够我们遭到灭族之罪了,你们竟然不加优思,反而耿耿于怀,图谋不轨,这不是要把整个家族送入万劫不复之地吗!”

    “是啊,父王临终遗言犹在耳边,希望诸位叔叔和兄弟引以为戒,切不可妄言犯上,以免给我们司马家族带来灭顶之灾啊,咳咳!”

    “攸儿,你怎么起来了,快点回到内室去休息,千万不要加重了病情!”如今晋王故亡,司马炎下狱,整个王府嫡传子弟可指望这个年纪不大,却也才智无双,温文尔雅的青年才俊了,所以司马孚等长辈特别关爱。

    “叔公,我没事,大家听我几句话。”又是一阵咳嗽,司马攸略显吃力地说道:“想我们司马家族自从先祖开始,历经大汉朝末端,再历魏国几代,可谓逐渐辉煌。子弟遍布朝野,人口兴旺发达。只可惜父王不幸仙逝,兄长和健弟一时不慎,铸下大错。好在当今皇上顾虑到社稷安定,没有斩尽杀绝,我们应该感到庆幸才对。”

    “为今之计,说句难听的话,我们司马家族应该夹起尾巴做人才是上策,然后养精蓄锐,等待何时天机,再做其他谋划才行。”

    “据我判断,青年皇上一定得到了高人指点,才有了前几日一连串动作。如果在这风口上去搞三搞四,只能碰的头破血流,甚至引来更大祸患,还请诸位长辈,各位兄弟侄儿三思!”

    七月十六,一个不错的日子,一场大暴雨之后,道路泥泞不堪,许多山地的泥石流甚至阻隔了旧有的山路。县衙内,新任不久的县令正在忙活着洗涮刚刚被泥巴沾满了的双腿。

    “老爷,门外来了两个公差,说什么是京师过来的,带着圣旨呢!”一名四十多岁,看上去一脸疲惫,也是浑身沾满泥巴,似乎是刚从野外回来的公差喊道。

    “快走,那一定是钦差大人了!”县令可是富有经验,急忙擦把脸,扔掉抹布一样的毛巾,跌跌撞撞向县衙大门迎了过来。

    来人是葛亮和一人两师徒,现在的身份可是正儿八经的钦差大人。在宣布了圣旨之后,自然是堂而皇之的接受了县令的晚宴,并且会见了整个县级领导,包括县令之外的县尉等人,并宣布了今后的一些工作安排,结果让众地方官员听得一头雾水。

    “郡守大人,这种植水稻,养殖鱼虾鳖蟹;山地高地种植旱田作物等等我们都懂。至于整修水利,疏浚河道,禁止乱砍伐树木,我们也懂。就是这什么发展工商业,我们可是一窍不通,还请大人给与明示!”

    “不着急,咱们可以逐项进行,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何况咱们不懂的东西,民间自然有人懂,而且过几天京师还会有人专程过来给我们指点呢!”葛亮太守缕着胡须,大咧咧的说道。

    早在收拾司马氏之前的布局当中,吴仁义就已经做好了初步规划:打压司马氏等权臣的同时,通过元帝颁布了一系列任免诏书。当葛老头师徒被赦免之后,接到吴仁义秘密指令,携带着早已拟就的文书迅速南下,葛亮带着徒弟夷人去了武昌,等待规定时间的到来;马良带着师弟侏儒三郎去了大理,自然也是凭借准备好的诏令,前去经营一块地盘,为长远布局做准备。

    老乞儿夫妇更妙,皇帝给了他们多个身份,比较常用,也是最为实用的就是:丐帮大长老。文书说了,无论国境内何地,何种官职,都必须无条件配合大长老夫妻的活动,尤其是对于所有乞丐和流浪者的组织管理,定点训练等活动。

    还有一个杀手锏,老乞儿夫妇没有暴露,那可是真正的尚方宝剑,由吴仁义亲自起草,经过安乐公润色,皇帝盖章的尚方宝剑:有先斩后奏特权,可以处置所有为非作歹,民愤极大的地方官吏;可以逮捕送交朝廷处置所有外派都督一下军事将领;侦探监视地方,预警反叛行为。

    二位长老这几天最关心的倒不是什么尚方宝剑,而是吴仁义总舵给他们起草的丐帮帮会章程。尽管有些词句不太好理解,但是见多识广的两个高手加上自己的阅历,经过商量之后,也就很快想出了处置方法。

    根据事先计划,他们第一站去的是邺城。为什么?第一此地是京师的门户;第二此地是曹魏的根本所在,大批的皇亲国戚都集中在此地;第三此地是老乞儿夫妇的老家,当年自己的两个儿子,就是因为参与地方军阀的混战而丢命,最后只剩下一个女儿,以及襁褓中的孙女。

    更让他们伤痛的是,在前不久,自己的女儿竟然被贾充老匹夫的大夫人逼迫而死。得到女儿死讯之后,二老马上带上孙女到了京师,劫持了贾充,好一顿折磨之后,又将逼死自己女儿的贾夫人折腾得死去活来,直到官军发现踪迹,将不成人形的老贾夫妇给搭救出来为止。

    老乞儿夫妇本来属于关外人士,常年的与胡骑打交道,练就了一身不俗本领,再加上自幼习武,所以曾经在辽北地区很有名气。老头姓公孙,字名扬,自幼失孤,乞讨为生。七八岁那年被一个游侠收留,跟着亦师亦父的游侠四处乞讨,行侠仗义,这功夫却也很快了得。

    老乞婆本来是难民幼女,正是在老乞儿跟着师父游侠的路途中救起,从此组成了三位一体的小家庭,生活尽管艰辛,况且居无定所,但是家庭却也其乐融融,很是恩爱,直到师父去世,遗命在祖籍邺城安葬,加上公孙夫人身怀六甲,两人也就在师父墓地附近结庐为居,生活慢慢安定下来,过上了一段时间的安定日子。

    但是好景不长,先是农民起义,后来又是军阀混战,战火连绵,家园被毁,百姓无处容身之下,只好四外流浪,四处为家。两夫妇拖儿带女好一番颠沛流离,最后落脚在京师近郊。没成想后来却是三个儿女都死于非命,一度曾经愤世嫉俗的老两口,都有杀富济贫,或者与当权者同归于尽的想法,最后还是襁褓中的孙女迫使他们慢慢冷静下来,否则结局还不定会是什么样子。
------------

第十三章 硝烟 第四节

    “侯爷,一切都准备好了,就等您亲自前去指导了!”新任韩府总管,也是自己的弟子杨丰,亲自把师父交代的任务,皇上新赐宅邸的改造建设工作终于完成了。今天是在乔迁之前,特意请师父前去视察的。

    “其实说起来,对于堪舆之学,还是金道长他们来的精通一些,师父我可是很少涉猎的。再说了,凭借地势,因地制宜,不违常理,符合自然,就是很好的风水,没那么多讲究的!”吴仁义,身躯的主人韩寿韩侯爷,韩将军兼尚书,最近可是忙的不得了:白天要处理所兼职责,既要朝会,又要到衙署办公,处理突发事件,安排值守;又要指点新组成的两营羽林骑的训练。到了晚上也不消停:先是与元帝计划第二天的工作,研究解决一些突出问题;然后分三步指导元帝、两名特别贵人、冷宫数女,甚至是皇后等人的修炼,几乎成了机器人一般连轴转。

    好在最初的惊险已经渡过,司马氏两大巨头已经扳倒;司马家族最为理智,最为阴险的新一代弟子中的司马攸已经病入膏肓;在外带兵的几个危险人物全部集中到了京师;老一代硕果仅存的司马孚等人还算理智,估计不会跳动后生晚辈闹事。鉴于这种形式,日夜忙活着的吴仁义决定,整修好府邸,将这具身体的主人老母亲等人安置妥当之后,必须的闭关一段时间,否则身体会出问题的,因为近两天总也感觉元婴不够精气十足,手脚的指挥系统也变得比原来迟缓了一些。

    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一决定,明确说是因为几天之后的闭关行动,竟然差点酿成大祸,丢失了取得的所有成果,这是后话,下一节继续讲述。

    话说根据吴仁义的布局,元帝亲自下诏,在全国举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文武推举大考,吴仁义冠名为“科举”。科举的程序并不复杂:首先以县乡里亭为基础单位,经过半月时间筛选,各县选拔出有文武才能,有道德品行,有其他各种奇技淫巧着十多名,于八月底之前汇聚到各州府所在地,举行一次筛选。各州府筛选出总人数的一半员额授予“举人”称号,然后由官府负责衣食住行等所有生活管理,及时送往京师,再由三公从各衙门挑选精干力量,对这些“举人”进行一次分科考试,称为“会试”。

    考试的录取限额在举人总数的三分之一左右,考中者由朝廷授予“进士”出身,并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检验之后授予不同的管理职务。

    同时,根据会试成绩,皇帝可以择优对其中的佼佼者进行单独的考试选拔,称之为“殿试”。殿试取得优胜者,由皇帝亲自授予“进士及第”“天子门生”等称号,并且优中选优,取出殿试最为优秀的文武人材等,授予上中下三甲。其中上三甲又按照名次被冠以“状元”、“榜眼”、“探花”等名号,直接任命为重要职务,给与一系列殊荣或者特权。

    诏令既出,全国哗然。有的大声称赞,有的自然是极力反对。称赞者多来自于低层,出身贫贱,仕途无望的寒门子弟,因为以往的选官制度,无论是“门荫”(按照门第世袭)还是“九品中正制度”,都是高门大户出身的子弟,才有当官资格;即便是大汉朝曾经推行过什么“察举”和“征辟”制度,但是真正被举荐的寒门弟子可是少的可怜。

    三国时代,曹操曾经发布过“唯才是举”的命令,一批优秀人才被搜罗到门下,而多数人也是有学问,或者有才智者,贫苦出身的读书人可是罕见。

    新定的“科举制”可是明文规定:参与科考者无论门户贵贱,出身高低,首先打破了门荫制度,为大量仕途无门的贫寒子弟提供了一个大好机会,怎不让他们兴高采烈,积极响应。

    反对者是谁?自然是那些门第出身好,生儿优则仕的权贵。但是政府说了:你反对什么?朝廷一暂时没有废除门荫制度(言下之意是以后何时废除就难说了);二也没有不允许你参加科考,只不过是新辟了一条选官的路子,尤其是还是一条正大光明,公正合理,利国利民的路子而已。

    正在新政策逐步推开的时候,一件令朝廷震惊的大事发生了:荆南都督司马亮(原本历史上的汝南王);征西将军司马骏;镇北将军司马伦等几个在各地掌握军政大权的实力派联合发布了通告:“皇帝之侧出现奸佞,迫害忠良,祸乱朝政,我等联合兴义兵,目的是‘清君侧’,诛奸佞,恢复国家安宁!”

    看看,人家说的多么正确,多么的有礼!通告一出,自然引起了全国,乃至域外关注。一片哑然之后,各地马上产生了混乱,尤其是反叛诸州郡,以及京师及其周边地区的官吏和民众自然是首当其冲,马上产生了慌乱:三国乱局还没完全平息,魏吴之间还尖锐对抗,战争阴影犹存;边境地区胡祖也不安分。如果刀兵到来,那可是生灵涂炭,逃命吧!

    “快,马上通知韩爱卿进宫!”元帝接到快马送来的加急通电,自然是惊慌失措,马上想到了卫将军,县侯,也是自己的师父韩寿。

    “陛下,我家师祖他老人家正在闭关,万万不可打扰的!”光禄勋严川汇报说。

    “这,这可如何是好?”皇帝真的手足无措了,在大殿里走来走去,扰得一干亲信大臣眼花缭乱。还是老臣石苞大人机制冷静一些,看了司空司马孚大人一眼,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陛下,臣以为局势危急,应该早做应对。这第一马上封锁京师交通,关闭城门,预防贼人潜入作乱;这第二自然是尽管派得力将领整肃禁军,在要地设防。同时号令各地忠臣良将勤王;这第三嘛!”

    “爱卿快说啊!”元帝急了,你打什么突啊,一气说完不就得了。

    “这第三吗,自然是马上囚禁叛乱者的家眷,以作不时之需!”石大人不好意思地说道。

    司马孚尽管年迈,脑袋可不傻,急忙表示坚决支持石大人的计谋,接下来元帝似乎有了一些底气,任命石苞为京师外围八营都督,车骑将军,具体负责指挥京师近郊包裹御林军在内的军事力量进行防御;王祥为太尉,暂代荆南都督,督师两万人,兵出荆南,征讨原荆南都督,叛军司马亮;贾充为镇北将军,督师两万,兵出河北,征讨叛将司马伦;严川为征西将军,督师两万,抵御并相继消灭西面来的叛军司马骏。

    其余王恺、张通,乃至于蜀王刘禅等贤臣良将各有任用,负责后勤支援,京师内部守护等,布置到也四平八稳,暂时将朝廷的人心安定了下来。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3441 3442 3443 3444 3445 3446 3447 3448 3449 3450 3451 3452 3453 3454 3455 3456 3457 3458 3459 3460 3461 3462 3463 3464 3465 3466 3467 3468 3469 3470 3471 3472 3473 3474 3475 3476 3477 3478 3479 3480 3481 3482 3483 3484 3485 3486 3487 3488 3489 3490 3491 3492 3493 3494 3495 3496 3497 3498 3499 3500 3501 3502 3503 3504 3505 3506 3507 3508 3509 3510 3511 3512 3513 3514 3515 3516 3517 3518 3519 3520 3521 3522 3523 3524 3525 3526 3527 3528 3529 3530 3531 3532 3533 3534 3535 3536 3537 3538 3539 3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