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下决心,与之保持距离,坚定文人“清正”;亦或为拓宽前路,抛却顾忌,与其并轨而行?
无论选择哪种,都需仔细衡量。
至于不偏不倚,立在中间线,无异于放弃前途,实不可能。
许郎中陷入沉思,王郎中不再多言。
这番话,曾在脑中几番轮转,既是说给前者,也是讲给自己。
今上践祚两年,内阁六部,多为前朝老臣。
表面看,朝堂之上,仍延续弘治朝格局,并未轻易打破。
实际上,但凡有些见识,都会明白,内阁相公,六部尚书,都已有了春秋。少则一年,多则几载,都将告老乞致仕。
位置空缺,谁将填补?
以今上行事,必属意-少-壮-之人。
前番蓟州论功,武臣勋贵均升官封赏,中官亦未落下。独三位监军,只赏金银,赐绮衣,官职始终未变。
朝中不是没有议论。
愚钝者有,聪明人更多。
天子不升三人,非是疏漏,也不是有所顾忌,更不是圣眷消减。
此时不升,必是为图后事。
一旦敕令下达,十有八--九会是越级擢升。
这样的大-腿,明晃晃摆在眼前,不-抱-委实可惜。
但事有两面,有其利必有其弊。
原本,谢丕是最好的选择。
奈何谢状元出身不凡,亲爹是阁老,亲兄弟堂兄弟表兄弟排排站,各个才学不凡。谢氏门槛太高,未登一甲,没有过人政绩,随便往前凑,不过是自取其辱。
顾晣臣和杨瓒,均非出身名门,倒是平易近人。但两人性格,实在让人拿不准。
杨探花结交厂卫,住到锦衣卫指挥使家中,分毫不惧朝中议论,更不惧“鹰-犬之友”“奸-佞之辈”的帽子。
一旦投帖过府,必被盖上同样标签。
顾榜眼素来严正,殿试之后,为官之初,厚道之名不胫而走。但经出使朝鲜,一计引得王位更迭,国君俯首,厚道两字,骤然打上引号。
这样三个人,脑门上明晃晃刻着八个字:前途无量,大腿粗壮。
怎奈自家胳膊太短太细,就算想-抱,也得仔细掂量。
文臣之中,如王郎中这般,委实不少。
多是五品以下,而立不惑之年,官途不畅。
起自寒门,朝中地方均无根基。才学确有,官声不错,职业生涯却是磕磕绊绊。无论多努力,都卡在门槛前,几年不得晋升。
想要跨-越前进,必须借助外力。
只不过,借力之人摆在眼前,多数人却在犹豫。
抓是不抓?
投是不投?
朝中站队,九成以上没有回头路。
如户部侍郎焦芳,弘治末年,便与刘瑾过从甚密。即便有杨瓒横空出世,“阉--党”的帽子,依旧扣得结实。
如果投向杨瓒,日后必为“杨党”。
据言杨御史极恶“火耗”“冰敬”,以前伸手或可揭过,今后定要多加注意。
欲要抱住杨瓒大腿,其他不提,贪墨之举绝不能有。更要团结武官,交好厂卫。遇同僚大骂武人,无理必要与之争论,绝不能和稀泥。
最重要一点,关心民生,急百姓所急,立身持正,半点不许含糊。
想到这里,王郎中摇头叹息。
纵览国朝,实无前例可以借鉴。
正德朝之前,怕是没人会想到,为官-站-队也会这般艰难。
事情越难,越是要想办法克服。否则,等内阁换人,六部尚书更名,想再靠拢,黄花菜都凉了。
长安伯府,杨瓒丝毫不知朝中变化,好梦正酣,一觉睡过正午。
早膳午膳全都错过,近未时中,才被饿醒。
肚子轰鸣,实在睡不下去。
然腰膝酸软,四肢无力,单是从榻上坐起,便出一身虚汗。穿衣洗漱,更是龟速挪动。
温热的面巾覆在脸上,紧绷的额际似有舒缓。
靠在桌旁,杨瓒拿起一块点心,就着温茶送下腹,才觉活了过来。
看看-凌-乱-的床榻,想起昨夜,杨探花无比懊恼。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38879
38880
38881
38882
38883
38884
38885
38886
38887
38888
38889
38890
38891
38892
38893
38894
38895
38896
38897
38898
38899
38900
38901
38902
38903
38904
38905
38906
38907
38908
38909
38910
38911
38912
38913
38914
38915
38916
38917
38918
38919
38920
38921
38922
38923
38924
38925
38926
38927
38928
38929
38930
38931
38932
38933
38934
38935
38936
38937
38938
38939
38940
38941
38942
38943
38944
38945
38946
38947
38948
38949
38950
38951
38952
38953
38954
38955
38956
38957
38958
38959
38960
38961
38962
38963
38964
38965
38966
38967
38968
38969
38970
38971
38972
38973
38974
38975
38976
38977
38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