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要命还是要她?”
沈若寥顿了一顿。“什么?”
朱棣冷冰冰道:“沈若寥,你还年轻,年轻人爱犯的毛病,你当然也会犯,孤并不责怪你把持不住,和南宫姑娘私定终身。不过你要是坚持执迷不悟,死不悔改,那我也就不能留情了。你有两条路可走:一是放弃南宫姑娘;一是死。你选吧。”
“……死?……”沈若寥着实没有料到会听到这个字。先前何其贤明大度的燕王,可以不顾自己的出身,高皇帝的遗命,天下人的眼光,信任重用自己,可以原谅自己在《蜀王入川图》上泄密的失职,此刻竟然为了跟他抢一个姑娘,就能让他去死?
朱棣道:“你不明白么?这样吧,孤可以给你再加些条件。你也不小了,快弱冠的大小伙子,是该娶媳妇了。孤的三女儿,安成郡主,今年十四岁,我和王妃一直想给她物色一个优秀的丈夫。你要是同意,放弃南宫姑娘,孤就将安成郡主嫁与你为妻,你就是我第三个燕府仪宾了。但是,如果你顽固不化,不肯放弃南宫姑娘――我明白告诉你,孤和王妃已经选定她作二王子的妃子了,你非要和孤抢,那只有死路一条。你明白了没?”
沈若寥震惊得无以复加。燕王竟然宁可将自己的郡主嫁与他,也一定要把秋儿抢到手。他该怎么办?他能怎么办?
朱棣见他沉默不语,阴沉沉地问道:“怎么,孤将郡主嫁与你,你都不愿意?沈若寥,你难道真的不识抬举,非见黄泉不可了?”
怎么会弄成这样的,王爷不该是这样的人啊……
沈若寥无可奈何,突然间胆子大了起来,不再觉得害怕什么了。他看着燕王,平静地说道:
“请王爷杀了我吧。沈若寥恕难从命。”
“嗯?”朱棣冷静地望着他。“你想好了?”
“我没什么可想的。我不会娶一个我不爱的女人,哪怕她是个公主。我也绝不会放弃一个我爱的、也爱我的女人,哪怕她一无所有。我已经许给了秋儿一生一世,我不会背叛她,也背叛自己。”
朱棣皱眉道:“为了一个女人,你值当的么,非得去死不可?你愿意为她牺牲你杰出的才华,无人能及的武艺?你活下来,留在孤身边,还可以做多少大事啊?你知不知道?”
沈若寥无动于衷道:“王爷,人有天命;如果王爷您为了秋儿,非杀我不可,那我为了秋儿,当然也是非死不可。反正,没有我,王爷您身边还有这么多数不过来的骁将,可以助您完成大业。在他们面前,我永远也排不上个儿。”
朱棣冷冷说道:“你可真是一根筋愣到底啊。你以为孤会赞赏你的硬骨头吗?”
沈若寥也毫不退缩地冷冷道:“我以为我该死了。”
朱棣道:“我且问你,假如我不要你死,而要南宫姑娘死,现在,你又会如何选择?”
沈若寥心头一震。朱棣得意地微笑起来,定定地望着他,等待回答。
许久,沈若寥叹道:“这样的话,我自然愿意放弃。不过,恕我直言,王爷,即便我放弃了,您依然得不到秋儿,因为她不会放弃,她会宁肯一死,像我一样。”
“好办,”朱棣冷笑道:“我可以让你死,不由她不放弃吧。”
沈若寥顿了顿。“那您就等于成全了我们,我们俩一起死会很开心的。”
朱棣沉思片刻,叹道:“好吧;那孤也只能成全你们了。”
他站起来,望着袁珙,微笑道:
“袁先生,今天孤在此,做一回月下老人,为我最得力的武将之一保个媒,希望你能将你最宠爱的外孙女,嫁与沈若寥为妻。”
“王爷?!……”沈若寥大吃一惊;所有人都大吃一惊。
朱棣龙眉一扬:“怎么?孤为你保媒,你也不愿意?”
沈若寥惊慌失措,立刻叩首道:“若寥谢殿下隆恩。”
朱棣笑道:“孤原本听说,袁先生的外孙女心仪于你,生怕她与你不合适,特意召她入宫,我和王妃亲自问话,察其言,观其行,这才放了心,打算为袁先生保媒,又怕你心有不愿;正巧三保回来向我报告说,似乎你对南宫姑娘也是心有所向;孤适才提起此事,本想探探你的意思,却不料被你好心当成驴肝肺,觉得我要强抢民女了。孤索性顺水推舟,搬出安成郡主来,看看你究竟作何反应。结果你宁死不屈,连我好端端的女儿也不要,虽然傻得出奇,却也令我很欣慰。所以,孤临时决定,不为袁先生保媒,而是为你保媒。你小子现在可以高枕无忧,回家准备婚礼了。”
沈若寥不知如何回答,只好对袁珙说道:
“袁先生,若寥无德无能,也无钱无势,委屈秋儿了。”
袁珙忙道:“这是什么话;秋儿能嫁给你,那是她的福气,我这个外公做梦都不敢想。”
朱棣笑道:“傻小子,你担什么心。有孤给你作主,包你这个婚礼办得体体面面,风光满城。不过你得答应孤,到时候,你得把现在在场的所有人都请去,还有你认识的张世美将军;孤和王妃也要喝你的喜酒,你可不许到时候翻脸不认人。”
沈若寥目瞪口呆:“王爷,这太隆重了,简直赶上您嫁郡主了!”
“孤就是嫁郡主,”朱棣安然自得地说道,“从今天起,孤和王妃就正式认南宫姑娘为义女,封她为承安郡主;你沈若寥就是我燕府仪宾。承安郡主的婚礼,制同郡主,岂有不隆重之理。你也要从此小心,敢对孤的郡主不好,孤饶不了你。”
------------
第二十章 请柬风波
很晚,沈若寥才从王宫回到家里。南宫秋不在;吕姜告诉她,马三保带着王宫的车马过来,说王爷和娘娘要接承安郡主入宫,把秋儿接走了,连同她所有的东西——包括刚刚赏她的东西——也一并搬走了。
既然做了郡主,自然不能再住在洪家酒店;何况郡主要嫁人了,等到婚礼那天,新郎倌当然要从王宫里体体面面地接出郡主的轿子来。然而更重要的原因是,燕王和王妃虽然喜爱南宫秋纯真伶俐,却也看出她心里过于干净,多少有些担心她学不会做一个温良贤惠的妻子,有心让她在宫里住一段日子,好好调教调教她。
第三天,燕王朱棣和王妃徐氏在燕王宫正式认南宫秋为义女,然后册封其为承安郡主,授与郡主册宝,同时宣布沈若寥为燕府承安仪宾,定婚期在腊月三十除夕当天,也就是一个半月之后。
燕王封民间女子为郡主之举,引起了朝廷的不满。天子下令宗人府作出处置,然而朱元璋钦定的宗人府宗人令就是燕王本人。朱棣把皇帝侄子的命令束之高阁。朱允炆无奈,给朱棣修书一封,含蓄委婉地表达了批评之意。然而木已成舟,册宝已经授出,一时间全天下都传得沸沸扬扬,朱棣回信给皇上,不知是怎么解释的,总之朱允炆没了脾气——或者,他从一开始也就没脾气——不再说话,事情在应天也就不了了之。
然而在北平,却完全是另一番情景了。北平人眼中,天子就是燕王,郡主就是公主,燕王说什么就是什么。北平军民百姓心中本没有朝廷的概念,现在终于有了,也是因为朝廷要削藩,那形象与虎狼无异。而他们是坚决拥护燕王起兵夺位的,自己心目中的真命天子自然有权力封他喜欢的民间女子作公主。当然朱棣此举的最终目的,还在于完全把沈若寥掌握在自己手里,同时做给自己手下的所有人看,以更大范围地笼络人心。
现在,公主要嫁人了;沈若寥成了第三个燕府仪宾,或者不如索性说未来的驸马爷,于是北平的街头巷尾开始有人吹嘘,自己早在一年前沈若寥当街拦住两位王子的大驾,被王爷抓进宫又毫发无伤地放出来之时起就预见到,他一定会成为燕王的大红人,现在果然应验,沈若寥已经红到把自己身上的衣服都染红,穿上仪宾郎的新郎服了。
于是,洪家酒店的客人激增,不知道究竟为了什么理由,似乎全北平的人都想要挤到这家小小的酒店里来,花一两个小钱吃上几口酒菜,对掌柜的说两句好话,运气好的能见上仪宾郎一面,次数多了混个脸熟,保不齐将来能有什么意想不到的好处。一时间,姚表也似乎感觉到,自己走在曾经给自己家里挑粪浇花的沈若寥身边,有点儿黯然失色。
沈若寥对这一套丝毫不感兴趣,对所有来酒店的客人一律视为陌路,不搭理他们的目光,听到与酒菜无关的话毫无反应,空闲的时候,依然亲自在店里忙碌,和当初的店小二无异,只是不再和客人打架,也不再计较酒钱——因为,没有人有胆量再在洪家酒店赖账和撒酒疯了。
很快,人们看出他的清高来,于是十分聪明地开始夸赞吕姜的手艺有多好,酒菜有多香,人有多勤快,小店里多么多么整洁舒适,洪嫂子心地有多好,待人有多和善,是观音菩萨下凡——总算是摸准了沈若寥的心思,哄得他天天高兴,饶是知道这些人嘴上抹了多厚的蜜心里就打了多少两的算盘,也禁不住时常笑吟吟地答谢两句。
人在喜事临头的时候总是会笑吟吟的,真诚地感到快乐。不过这快乐并不十分绝对;沈若寥这段日子感受到快乐的同时,也伴随有失落和苦恼;他在被北平人追捧关注的同时,也在被一些人忽略和冷落。自从他回来,就不曾见过老三哥他们一群乞丐——不但不来洪家酒店,而且似乎从此就在这北平城里消失了,没有一个人跑过来——哪怕是偷偷地——向他贺喜,没有一个人过问一声。他找不到他们,城外的土地庙里也没有他们的影子。
再就是夜来香,自从他这次回北平,也一样没有见过她。吕姜也奇怪她怎么不过来了。而自己现在在外面头脸大了,不能再像以前一样堂而皇之大摇大摆地跑到万柳儿胡同去找她——他曾经不怕流言蜚语,但现在不能再不怕了。他马上要娶秋儿,如果街头巷尾都议论他跑到万柳胡同去偷会一个荟英楼的姑娘,让王爷知道了保准剥他的皮,他也就这辈子再别想碰秋儿了。
回到北平后,他便从姚表那里听说,二哥梁铁寒在周王府生变时,与周王全家同时被抓至京师,后来因为无辜被朝廷释放;恰巧扬州巡按监察御史王彬在京述职,王御史与二哥是故交,便帮二哥在扬州府里谋了个差事。二哥就这样带着嫂嫂搬家去了扬州。他写好请柬,从姚大人手中要来二哥的地址,把给二哥和王惊的请柬一并送到驿站寄出。余下要请的人都在北平,他便一一把请柬送到每个人手上。
只剩下最后一封给夜来香的请柬;沈若寥犹豫良久,最终找了一个清静的午后,悄悄溜到荟英楼的后门外,看了看四周无人,便抓起一把石子来,一个个打到房檐下悬挂的风铃上。
风铃悦耳地响了起来。这是他和夜来香的暗号;以往每次,风铃一响,香儿立刻就会跑出来开门。然而这次,他打光了两把石子,周围已经再捡不到石子可打;荟英楼的后门还是紧闭如初。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8040
8041
8042
8043
8044
8045
8046
8047
8048
8049
8050
8051
8052
8053
8054
8055
8056
8057
8058
8059
8060
8061
8062
8063
8064
8065
8066
8067
8068
8069
8070
8071
8072
8073
8074
8075
8076
8077
8078
8079
8080
8081
8082
8083
8084
8085
8086
8087
8088
8089
8090
8091
8092
8093
8094
8095
8096
8097
8098
8099
8100
8101
8102
8103
8104
8105
8106
8107
8108
8109
8110
8111
8112
8113
8114
8115
8116
8117
8118
8119
8120
8121
8122
8123
8124
8125
8126
8127
8128
8129
8130
8131
8132
8133
8134
8135
8136
8137
8138
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