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里这么想,刘锦也没有表现出来,他知道韩涛叫自己来肯定不会为了是为自己解惑的,后面肯定还有事。装作惊讶的说道:“原来是这几位大人啊”。
看到了刘锦的意外,韩涛心里很高兴。估摸着事情可能好办了,便开始攀交情的说道:“不瞒贤弟,老兄我与这几位大人也算是旧相识了。若贤弟想要高升,老兄我可以为贤弟在诸位大人面前美言美言”。
“哼哼,正题来了”,刘锦暗道一声。心中又暗自思忖,少许之后,刘锦说道:“末将谢过太守大人的美意,不过末将不过是边关小卒,无心过问朝中之事,只愿为陛下戍守边关。只怕要让太守大人失望了,呵呵”。
这话说的是再明白不过了,简直就是直说不愿意和宦官为伍。
可是韩涛仍不死心,继续说道:“贤弟可要知道,朝中有人好做官。有诸位大人为贤弟美言,贤弟何愁不能为大汉效力呢?就是贤弟要出兵征讨匈奴,这几位大人也可以为贤弟向陛下请命啊”。
后世来的刘锦可是知道,汉灵帝刘宏当朝之时,这些宦官是得势了,可是一旦灵帝挂了,他们的末日也来了。他们挂了之后,凡是和他们有关系的人没有一个能有好下场的。
就拿最著名的国贼董卓来说,藉由他们的帮助,一步一步从一个升斗小民成为边关悍将,甚至做到了河东太守的高位。可是最后若不是何进出昏招招他进京,只怕他的结果也好不了。
即便如此,董卓还是挂着宦官余党的帽子,直到独霸朝堂之后这才没有人敢说他不是。
想到了这些,刘锦便下定决心不与宦官为伍。可是虚以为蛇还是可以的,毕竟有人帮和没人帮是那效果可是大不一样。
当下,便听刘锦说道:“大人说的是,不过依末将看。想必诸位大人希望末将为其所用,肯定是看中了末将手中的兵马吧!”。
这话可就算是挑明了,韩涛也不能再掖着藏着了,慨然应诺道:“不错,诸位大人就是看中了贤弟手中的兵马,不仅如此,贤弟武艺超群骁勇过人,是不可多得的大将之才。诸位大人希望引贤弟为外援,这是个一举两得好事,希望贤弟莫要放过哩!”。
闻言,刘锦哈哈一笑,说道:“要想借末将之力不难,只是末将有一个条件,不知太守大人能否应诺”。
“有何条件,但说无妨”
“此事务必要做的隐秘,除了我与十位常侍大人之外就只能太守大人知晓。丑话说在前面,一旦此事被人揭破,我一律不认”。刘锦又道。
看韩涛面上已经微微泛红,刘锦知道,韩涛肯定是认为自己胆大包天。
果然,就听韩涛厉喝一声,说道:“刘锦小儿,你以为你是谁,不认账就能摆脱干系吗?”。
“想必,朝中也不是十位常侍大人一家独大吧!不然他们也用不到我这小小的武猛校尉吧。依我看,宗正刘大人对我就颇为看重,若是我投到宗正大人门下想必宗正大人会十分器重吧!”。刘锦也不生气,想起昨天曹性给自己分析的朝中形势,又代表刘焉拉拢自己,刘锦半是威胁半是玩笑的说道。
还别说,这下还真把韩涛给噎住了。在他看来,刘锦就是一个从未涉足过洛阳的野小子,边关小卒,怎么可能会知道朝廷的争权夺利呢?
不过韩涛也不会就真给刘锦吓住了,便威胁着说道:“你所言是不假,不过你要知道。若是你与诸位大人作对,他们在陛下面前参你一本,你即便能够保住小命也免不了丢官罢职。到时候你觉得那位宗正大人还能看重你吗?”。
韩涛这话说的很对,就凭他一个小小的边关武将还真不算什么。可是刘锦仍然有自己的筹码,于是,刘锦便撒泼式的说道:“那也没什么,凭我的武勇,各州刺史,各地郡守哪一个能小瞧了?我即便是孤身一人投到宗正大人门下,想必宗正大人也不会慢待了我”。
说着话,刘锦暗自用眼睛瞧了瞧韩涛,见韩涛的脸色已经开始从色厉内荏变得有些发白。他知道,自己赌对了。这韩涛深知自己的勇谋兼备,决计不会轻易与自己站在对立面。
有鉴于此,刘锦信心大增,阴笑着说道:“太守大人别忘了,这雁门关之战中,若不是我身先士卒、出谋划策,只怕现在就不是这般光景了。凭我领兵作战的本事,宗正大人即便给我安排一个小小队率、屯长之类的小官,我想练出一支精悍兵卒也不是难事。宗正大人最缺什么?精兵强将而已,到那时...”
话说到这里就不用往下说了,二人都是明白人。合则两利分则两害,这个道理大家都知道。
韩涛轻轻叹了口气,说道:“既然如此,那你不如投到宗正门下,何必又与我说这许多。想必你也有所求吧!”。
------------
第三十四章 兵器问题
韩涛的问话算是问道点子上了,刘锦一方面不想让自己刻上宦官一党的标签,一方面又希望借助宦官的势力为自己以后的发展铺平道路。
就听刘锦慨然一笑,说道:“无他,正如太守大人所言,朝中有人好做官。,位常侍大人俱是陛下跟前的红人,有诸位大人美言胜过宗正大人多矣”。
“那为何又要隐匿你与诸位大人的关系呢?”,韩涛有些不解的问道。
看了一眼韩涛,刘锦心说:“二货,这么简单都不知道”。不过这话不能这么说,就听刘锦说道:“想必大人也知道,宗正大人对我极为看重,若是我表面上投到宗正大人门下,实则是为诸位常侍大人办事,这样一来就能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我想,这对诸位大人来说也将更为有利!”。
“咦,还真是如此”,韩涛心里惊呼一声,脸上立刻挂上笑容,赞叹道:“贤弟思虑周详,老兄我险些误会了贤弟”。
事情到这里,也算是告一段落了。
对于韩涛来说,自己只需要将刘锦的态度表明。以张让、赵忠等人的阴狠,自然知道一个细作对自己的好处有多大。
而对于刘锦来说,既能保证自己不挂上宦官一党的标签,也能在明面上给自己贴上一个保皇派的标签。可谓是两全其美,各需所需。
最重要的还不是名声的问题,而是能够游走于两大势力之间。借助两大势力的帮助,替自己日后的发展打下一定的基础。只需要等到那件事的爆发,刘锦就可以借助这件事的东风扬帆起航。
回到自己的营中已经是当夜子时左右了,刘锦草草的洗漱了一番之后便和衣而睡。
第二天一早,刘锦送别了要回京复旨的小黄门左丰和急于上任的韩涛。期间,刘锦暗中命人将准备好的十箱金银珠宝交给韩涛,让韩涛代为交给左丰之后再转到张让等人手中,算是自己的孝敬吧。
等该走的都走了以后,刘锦便正式入驻府衙。同时招来了曹性、何庆、杨冶、蒙尧等人商议重建雁门关守军之事。
府衙的大厅之中,一身黑色劲装的刘锦端坐主位。左边下首站着曹性,何庆二人。右边的下首站着蒙尧、杨冶二人。身后则是佩刀护卫的郝四,至于另一个护卫张毅,则是早就在夜袭之战中已经战死了。
就听刘锦率先开口问道:“玉明兄,不知你部的征兵之事办的如何了?”。
曹性知道,刘锦是担心匈奴人卷土重来,而自己这边没有做好准备。所以立刻就答道:“回禀校尉大人,自战后开始至今日已经十三日了,我部共招募兵卒一千四百五十八人。这些兵卒大都来自雁门关辖地内的良家子弟”。
闻言,刘锦点了点头。对于这个数字,他还是比较满意的。能够在短短十几天的时间里招募将近一千五百人,这说明曹性的办事能力相当不错。
于是,刘锦勉励了曹性几句,又用眼神示意蒙尧,让他接着回答。
不曾想,蒙尧是不开口则已,一开口就吓倒一片人。
就听蒙尧说道:“禀主公,我部共招募兵卒三千一百三十九人”。说到这里,蒙尧没有像曹性那样说这些人都出自哪里。
果然,刘锦闻言就皱了皱眉。心说:“雁门关地处边关,整个辖地内的人口总共也就不到十万人。除掉老弱妇孺,壮丁至多不超过两万人。而且还散落各地,十三天的时间怎么可能招募三千多人?这太不正常了”。
想到这里,刘锦面色一变,厉声喝道:“十三天的时间你如何招募了三千人,是不是强拉壮丁入伍了?你给我如实道来!”。
不想,蒙尧憋了半天也没憋出句话,就是愣在那里不说话。
就在刘锦要再次喝令的时候,从厅外传出一声爽朗的笑声:“哈哈,贤弟啊!愚兄听说贤弟高升,特来恭贺贤弟,并给贤弟预备了一份贺礼,还请贤弟笑纳”。
这笑声爽朗,中气十足,应该是个中年人才对。
可刘锦不用看,一听就知道是谁来了,急忙快步走出大厅。人未出厅门,声音就已经出去了:“原来是大哥到了,小弟未曾远迎,死罪死罪”。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9467
9468
9469
9470
9471
9472
9473
9474
9475
9476
9477
9478
9479
9480
9481
9482
9483
9484
9485
9486
9487
9488
9489
9490
9491
9492
9493
9494
9495
9496
9497
9498
9499
9500
9501
9502
9503
9504
9505
9506
9507
9508
9509
9510
9511
9512
9513
9514
9515
9516
9517
9518
9519
9520
9521
9522
9523
9524
9525
9526
9527
9528
9529
9530
9531
9532
9533
9534
9535
9536
9537
9538
9539
9540
9541
9542
9543
9544
9545
9546
9547
9548
9549
9550
9551
9552
9553
9554
9555
9556
9557
9558
9559
9560
9561
9562
9563
9564
9565
9566